顺势而为是“草畜+”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21.06.2016  10:49

——全国第一届“草畜+”一体化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扬州召开 

  2008年以来,国家相继发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等,并启动实施南方10省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草牧业”试点和“粮改饲”试点等项目。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草畜+”产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发展“草畜+”产业,将草畜和关联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符合“产出高效、资源节约、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原则,符合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那么,草食畜牧业发展,还要走过哪些坎?实现真正的“草畜+”一体化,有哪些关键环节要突破?“草畜+”一体化的前景究竟如何?6月16-18日,在扬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草畜+”一体化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众多行业领域的专家针对“草畜+”一体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草畜+”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如何顺势而为才是关键所在。

   明确目标:科技创新是“草畜+”一体化的原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源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教授在致辞中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科技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草畜+”一体化加快科技创新紧迫性的认识。

  李德发要求,要把“草畜+”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联系起来,以新的理念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要加强科技供给,抓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应用等工作,不断强化创新发展动力。

  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对研讨会的召开充满期望。他说,今天研究的“草畜+”一体化问题,非常重要,抓到了草业发展的核心,通过一体化的思想,把环保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思路。卢欣石认为,当前,草业发展进入有政策、有科技、有实体的新阶段,这跟草业人的努力分不开。草业人是有情怀的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计私利、不计名誉,兢兢业业、服务大局,把小草做成了大产业,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用青春与智慧、辛勤与汗水,推动草业和“草畜+”一体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多方联合:共同推进“草畜+”一体化发展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种养结合 、高效循环 、优质安全”,国内外专家从饲草料资源开发、加工与转化利用、种养循环、草牧业信息化、有机产品认证、观光牧场、大型沼气工程、生物有机肥等全产业链,进行学术交流与产业发展研讨,交流了产业领域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将对推动草畜依托进程起到积极作用。

  江苏省畜牧总站站长朱满兴说,“十二五”期间,江苏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依靠科技内涵发展,围绕特色重点突破,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全省畜牧业发展取得了稳中趋优的良好局面。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125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现代畜牧业的主攻方向,是围绕“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着力加快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快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全面提升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安全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有机产品证书中畜禽类产品为542张,占全部有机证书比例为4.7%;2014 年按照中国有机产品标准生产的有机家畜中羊、牛、猪是主要养殖家畜,其中有机羊414 万只(13.0 万吨),有机牛115 万头(11.3 万吨);2014 年动物产品生产量为79.3 万吨,其中有机牛乳为78.4 万吨,占比99%。有机牛养殖前五名省份:新疆、四川、青海、内蒙古和北京(92.3%)。”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机中心夏兆刚处长作了“有机牧草与有机畜产品认证”的报告。他分析说,总的来看,有机的畜禽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纯放牧地区(如西藏、内蒙古天然牧场);二是环境优良地区,且种养加一体化(如内蒙古)模式;三是其他地区具独特地理位置或资源优势区域,小范围内可做到有机生产(如百年栗园等);四是完全通过人工方式创造条件,包括饲养环境、饲料来源等。

  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刘公社研究员,向参会代表分享了他30年来“羊草研发及应用”的经验成果,介绍了羊草的育种选育、应用推广以及羊草抗逆性方面的系列工作。他表示参加此次会议受益匪浅,因为研讨会不仅专注于研发,还对接产业和市场深入实践,将产业链真正地联系起来。众多知名国内外草畜全产业链各环节厂商参会,进行交流和展览展示,并且还到苏州太仓市东林村草畜一体化基地参观,充分了解基地在种养加结合、发展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科技创新、推广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走出的特色产业化道路。刘公社认为这种形式很好,因为“当前草产业链的发展已经步入关键门槛期,需要科研人员、草业企业与投资者一起发力,共同推进草畜产业化发展。

   学习样板,太仓市东林村“草畜+”一体化是典范

  引进韩国秸秆打捆青贮设备,将稻麦秸秆收集打包,做青贮饲料喂羊,把羊肉上市卖钱、羊粪下地种出优质稻米和优质林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钟声介绍的太仓市东林村“草畜+”一体化建设情况,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钟声说,如果东林合作农场快速推进的稻麦全程机械化种植是太仓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那么,该村合作农场在苏州,乃至全省率先探索的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更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一个“样本”。

  作为太仓稻麦全程机械化和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核心示范区,东林基本形成了种养循环生产模式,“秸秆成为饲料、粪便成为肥料”,种养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解决了秸秆焚烧和粪便污染的环境问题,又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可谓一举多得。对于东林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钟声给予高度评价。

  农牧结合,生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东林合作农场目前主要以水稻等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拥有水稻生产面积1500亩,周边水稻产业面积约为20000亩,并建有年产30000头羊的生态养殖场。据钟声介绍,为实现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该村一方面通过100%水稻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生产管理、优质品牌大米产品开发等措施,实现了种植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还专门引进了韩国先进的秸秆收储机械,创新开展农作物秸秆收集机械化技术,实现搂草、打捆、青贮包膜全程机械化,并将收集后的秸秆经过有益微生物菌剂发酵制作成饲料,开展规模化养羊,实现过腹还田。畜禽粪便的还田,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农田化肥的施用量,成功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中的废弃物互为资源,循环利用,从而达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目标,农作物秸秆循环再利用率达100%。2014年,东林村收集秸秆近万吨,全面满足了东林养殖场年产30000头羊所需的秸秆饲料。

  此外,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产新模式更有效确保了产品优质安全,通过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业标准化生产、畜禽健康养殖等系列措施,有效推进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打造了高效生态的精品农业;有效改善了生态生活环境,农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实现了农产品品质改善、农田地力培肥、农村生态环境改良的共赢效果,切实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

   强抓模式,林地果园种草是“草畜+”一体化的重要组成

  “林地果园种草技术作为一项较成熟的技术,特别是果园生草技术首先在发达国家(如欧美和日本等)果园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和规模示范推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孟林说。他认为,林地果园种草可以改善园区小气候、保水增肥、固碳增汇;增强树木抵御病虫害能力,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增效节支。

  目前较为成熟的,一是果园生草观光采摘模式。1998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果园生草纳入绿色食品果业生产技术体系。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将果园生草技术作为果园安全标准化生产和有机栽培的重要技术之一。改善园区小气候、保水增肥、提高果品质量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稳定增收。生长季果园保持“绿色地毯”状态,形成草乔有序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改变“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果园园区环境。定量化地研究,证实了果园种草利于改善园区小气候环境(地温、气温、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等),提高园区土壤肥力(速效NPK、有机质),以及果品质量(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等)。

  二是林地果园种草养鸡模式。孟林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

  首先,是林间菊苣和苜蓿混播草地—低密度放养北京油鸡技术。北京一养殖基地所辖的板栗园和杏园,混播菊苣和苜蓿(1:1),播种量1.5千克/亩,轮换放养8周龄北京油鸡。放养密度:处理I—90只/亩;处理II—135只/亩;对照(清耕地散养组)—林下光板地、不生草区,90只/亩。设每处理2个轮换放养小区,每小区放养15天。每天早晨7:00-7:30和傍晚18:00-18:30各补饲1次,其中对照组早晚补饲量均为日粮的50%,处理组早晚补饲量分别为日粮的30%和70%。精料补饲量:草地划区轮换放养组较清耕散养组平均减少15%。

  其次,林间籽粒苋和高丹草混播草地—低密度放养北京油鸡技术。北京一养殖基地所辖的 板栗园和杏园,混播籽粒苋和高丹草(1:1),播种量2.0千克/亩,轮换放养9周龄北京油鸡。放养密度:处理I—75只/亩;处理II—150只/亩;对照(清耕地散养组)—林下光板地、不生草区,150只/亩。设每处理4个轮换放养小区,每小区放养10天,2个轮牧周期,放养期80天。每天早晨7:00-7:30和傍晚18:00-18:30各补饲1次,其中对照组早晚补饲量均为日粮的50%,处理组早晚补饲量分别为日粮的40%和60%。精料补饲量:草地划区轮换放养组较清耕散养组平均减少15%。

  此外,还有林间菊苣草地—低密度放养北京油鸡和农大5号鸡技术。北京一养殖基地的板栗园和杏园,单播菊苣,播种量1.2千克/亩,分别轮换放养8周龄北京油鸡和农大5号鸡。

  放养密度:北京油鸡—135只/亩;农大5号鸡—120只/亩;对照(清耕地散养组)—林下光板地、不生草区。北京油鸡--设2个轮换放养小区,每小区放养3周,依次轮换(放养期126天)。农大5号—设2个轮换放养小区,每小区放养15天轮换,30天1周期,3个轮牧周期(放养期90天)。每天早晨7:00-7:30和傍晚18:00-18:30各补饲1次,其中对照组早晚补饲量均为日粮的50%,处理组早晚补饲量分别为日粮的30%和70%。

  精料补饲量:北京油鸡: 8-9周龄、10-11周龄、12-13周龄、14-16周龄、17-19周龄、20-22周龄、23-25周龄对照组每只鸡日精料补饲量分别为40g、45g、52g、58g、60g、63g、68g,草地划区轮换放养组分别平均减少15%。 农大5号:试验初日补饲量37g/只,鸡龄每增加1周日补饲量增加4-5g。

  三是林地果园种草养羊模式。孟林介绍说,板栗园紫花苜蓿和鸭茅混播人工草地(1:1,播种量30 千克/hm2,行距25 cm),次年生长期放牧3.5月龄小尾寒羊羔羊。

   理清思路,“草畜+”一体化中草和畜不可分割

  “天然牧草以羊草干草为主,人工种植收获加工以苜蓿干草、青贮玉米为主。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种植,生产自用;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种植生产方式,主要是部分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和草业公司来做。”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韩微波,在谈到黑龙江省饲草产业现状时说。

  依托于广阔的草原和畜牧业的巨大需求,黑龙江省出现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生产加工能力的草业企业,以苜蓿、羊草、青贮玉米生产为主。

  一是苜蓿:主要有远方草业(富锦市)、兰胜草业(兰西)等。农民牧草种植合作社也多数种植苜蓿,主要有孙吴县大地牧草合作社、兰西县文忱牧草合作社、杜蒙巴图牧草种植合作社等。二是羊草:羊草生产草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大齐”沿线的肇东、安达、大庆和泰康等市县,大部分来自松嫩草原的天然草场。羊草生产企业主要有安达市欣永昌牧草种植有限公司等。三是青贮玉米:在双城、哈尔滨、大庆、杜蒙、富裕以及一些大型农场等,主要是大型乳业、肉牛养殖企业,以“自己租地种植收获”和“公司+农户签订协议”的模式种植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大,青贮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青贮玉米生产企业主要有黑龙江艾禾牧业有限公司等。青贮添加剂生产企业,主要有黑龙江乳家农业有限公司等。TMR生产配送企业,主要有黑龙江荣耀牧业有限公司等。在燕麦方面,一些大型的养殖企业有自己配套的饲料基地,目前开始尝试种植燕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韩微波认为,黑龙江省草牧业成绩斐然,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草原破坏严重、缺乏耐寒苜蓿品种和栽培技术、饲草加工技术缺乏系统研究等。为此,他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立草为业,草当粮种。如果使草牧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像重视粮食一样重视草牧业,像补贴粮食一样补贴草牧业。

  二是草畜配套,种养结合。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和奶制品消费不断升高。我国畜牧业正在由食粮型向食草型转变。各地纷纷建立了很多的规模化养殖场,因此优质饲料基地的建设就非常的重要。坚持草畜配套,以养定种、以种促养,就地就近解决粗饲料供应问题。

  三是重视环保,生态循环。粪污是养殖无法回避的问题。要以畜禽粪污资源和利用为目标,重点推广畜禽粪污有机肥加工、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等实用技术,促进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促进草牧业发展走农牧结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子,实现有机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是科技支撑,示范推广。进一步加强天然草场围栏化和实施全面禁牧,使退化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更新复壮。

  韩微波还语重心长地说,草和畜是天然的联合体。“种养一体化、草畜一体化”是根本出路,彻底抛弃低效低质的秸秆畜牧业,是草业也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把握机遇,让“草畜+”一体化成为优势产业

  定西历史上是一个“畜牧为天下饶”的地区,草畜产业是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甘肃省定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懿笃在发言中说,“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将草畜产业培育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扶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标准化规模种植养殖为重点、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草畜一体化循环发展的格局,草畜产业发展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生产规模扩大、产业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是坚持人工种草与草原保护齐抓,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立足于定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牧草资源优势,扩大紫花苜蓿、红豆草、红三叶、猫尾草等多年生优质牧草和甜高粱、燕麦、饲用玉米等当年生优质牧草种植面积,逐步把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结构。认真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严格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大草原保护力度。2015年底,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300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订单种植全株饲用玉米50万亩,年产饲草总量700万吨。基本形成了以安定、通渭为主的陇中紫花苜蓿、甘肃红豆草生产基地,以岷县为主的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生产基地。全市天然可利用草原1000多万亩,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73%。

  二是坚持扩量增收与提质增效并重,畜禽饲养总量快速扩充。按照“做强养殖、做大加工,搞活流通、增加收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积极培育家庭养殖场和养殖大户。2015年底,全市畜禽饲养量达到2600万头(只),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43%。特别是以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步入提速、扩量的跨越式发展阶段,羊饲养量达到500万只,存栏量达到300万只,出栏量200万只。累计建成规模化养殖场2200个、家庭养殖场5100个,培育发展畜禽养殖专业村492个、家庭规模养殖户8万户。6个县区全部列入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和重点扶持县。

  三是坚持精深加工与商贸流通联动,草畜产业链条有效延伸。把做大草畜加工、搞活市场流通作为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培育壮大草畜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草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全市草畜加工企业27家,其中肉类加工企业16家、饲草料加工企业11家,肉类加工产能达到11万吨,年加工以裹包青贮饲料为主的草产品达到50万吨,建成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7个,年配送草产品万吨以上的饲草配送中心10个。

  四是坚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融合,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组建成立了定西市草牧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养殖场、种养大户、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企业或合作社就近集中青贮、养殖户以草置换”等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场(养殖户)”的新型经营体系,带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签订订单、统一销售、土地流转和在企业就近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市级68家,培育草畜专业合作社1460个,成为推动草畜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动力。

  五是坚持行政推动与资金投入并举,产业发展保障力度加大。调整加强了全市草食畜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壮大的意见》、《定西市财政支持畜草产业发展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发展的配套措施,全市财政每年筹资5500万元支持草畜产业发展,主要用于增加担保金、贷款贴息等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草畜产业。2015年全市投入草畜产业的各类资金超过30亿元。同时,市政府将草畜产业发展经济指标、生产指标、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引进等7大项23个生产指标全部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加大督促检查,全面考核评估,着力推动草畜产业发展壮大。

  张懿笃说,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我市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等资源优势及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各项利好政策,着力把草畜产业打造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的首位产业。

   肩负重任,“草畜+”一体化之路越走越宽

  “第一届很难呀!”本届研讨会由扬州大学、CAU—AFBI中英牧草与食草动物联合研究中心、联盟产业研究院(北京助尔生物科学研究院)承办。主办方是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记者谈起组办情况,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富裕脸上还有难色。

  虽然前期很辛苦,但是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甘肃民祥草业、石家庄鑫农机械、甘肃机械研究院、北京百斯特草业、北京正道、河南世纪天緣、河南华丰草业、百绿国际草业、芯来旺生物科技、金尔露生物科技等300多名产学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来参加本届会议,结果让他很有成就感。

  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还得到了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中国草学会、江苏省畜牧总站、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畜禽育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乳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牧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木本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业界的积极响应和倾力支持。

  “研讨会凝聚了草畜各方产学研力量,深入总结了中国草畜产业发展现状,全面展示了中国草畜产业发展的成果,充分挖掘了牧草及饲用作物在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保障粮食安全以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力加强了草畜全产业链耦合与合作,必将促进草畜一体化产业相关领域新成果、新进展的交流,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对于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杨富裕很高兴,他认为这体现出“草畜+”一体化的良好前景。而现场的妙语连珠,智慧碰撞,许多参会者在研讨会结束时仍意犹未尽,又让杨富裕对下一届充满信心。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草畜+”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干净利索的思路,逻辑缜密的阐述,体大思精的布局,让以后的草畜+一体化研讨会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激情和梦想长存、决心和勇气仍在,未来的“草畜+”一体化之路,无疑将会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阔。(《中国畜牧业》张院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