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对PX项目恐惧折射地方政府累积性信任危机
“PX恐惧综合症”有方可除
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一个发布会上,面对国内PX项目“落地难”的疑问,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表示,目前我国50%的PX产品需要进口,在正常情况下,其生产对周边环境影响小,能够做到安全可控。
工信部官员的这个表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民众的担忧,进而推动PX项目“落地难”问题的解决,尚有待观察。不过有一点是需要强调的,冯飞在科学意义上回答了PX项目的环境影响,即总体可控,但有条件,得是“在正常情况下”。
国内PX项目“落地难”问题,这几年中一直颇为凸显。有时候,不只是令人“色变”的PX项目,每每某地有重大化工项目上马,往往就会遭到当地民众的反对,甚至出现群体性事件。从厦门、大连、宁波到昆明、茂名,类似事件频频出现。
民众为什么逢PX项目必反?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新华社最近发出的一篇深度调查里,以“PX恐惧综合症”现象来解释民众为何一再抗议PX项目。在所谓的“PX恐惧综合症”背后,确实折射了一些地方政府“累积性”的信任危机。
我们在之前的社论里,曾以“邻避效应”来解释民众对PX项目的恐惧,以及其为何逢PX项目必反。出于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当地民众容易选择趋利避害之举——不管这些化工项目是否会造成实质性的环境破坏,一概举手反对。只要项目不上马,原先的平静生活就可继续。当然,“邻避效应”会导致误伤,使得可以上马、本该上马的项目也举步维艰。
“邻避效应”具有传染性。近几年里多地出现的抗议PX项目事件,跟“邻避效应”的传染性密切相关。在PX项目可以做到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如何去除“邻避效应”,让应该上马的项目正常上马,成为不能回避的议题。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如何逐渐消弭某些地方政府逐渐累积而成的信任危机。
去除“邻避效应”,消弭信任危机,不是易事。要点之一,是错位的政府角色必须归位。上文提及的新华社文章曾尖锐地指出,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环节,政府主动推进的痕迹明显,以致丧失政府作为“第三方”的权威性。有些地方政府“亲企远民”,主动丢掉了调停者的角色,使得民众缺少安全感——既然上马PX项目有可能伤害环境,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让其无法上马。至于这些项目该不该上,民众早已无暇顾及。
要点之二,是要围绕相关PX项目做到充分的信息告知,做到高度的公众参与。尽管在正常情况下,PX项目的安全问题在可控范围,但这种重化工项目毕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当地民众作为相关利益主体之一,有足够理由了解项目的环境影响。很遗憾,过去有些地方准备上马PX项目,往往试图悄悄地进行,当民众发现时已很难通过走程序来交涉,导致最后发生群体性事件。
要点之三,是要依靠强有力的环境监管。那种事前环评走过场、事后环境监管不到位的乱象,需要得到治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结果,会进一步加重民众对政府“累积性”的信任危机。缺少了有力的环境监管,即使政府一再宣称PX项目的环境风险可控,很多民众恐怕还是没有信心。“闻PX色变”的困局,自然也难以突破。
有人建议,要去除“邻避效应”,消除“PX恐惧综合症”,还须通过打造“生态化工”的样板工程来做“权威发言”。这是一个好主意。也就是说,当民众亲眼看到真实案例,真心相信政府在环境方面的监管力度,才能真正对PX项目不再恐惧和反感。做不到这一点,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会因各种信息不对称而陷入僵局里,最终无人得利、公共利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