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影视文化产业论坛启幕 影视界大佬成都论剑

21.05.2015  10:25

    共话新机遇

    【赞成都】

    韩国每经集媒体集团会长张大焕:成都对韩国人来说非常亲近,因为韩国人必读之书有《三国演义》,而刘备建立的蜀国之都就在成都。

    著名导演尤小刚:成都无论是创作力量,还是历史文化资源都十分有优势,发展创意产业得天独厚。

    【话机遇】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以往合作的不成功,是因为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故事设置“混血”之后,没有让观众找到“支点”。

    韩国著名艺人安七炫:韩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实很多是通过电视剧、综艺节目,但我觉得更好的途径是通过音乐。

    “2015世界知识论坛·中韩影视文化产业论坛”昨天开幕,中韩影视界大佬王长田、徐立功、李柱益、俞杭英、金英敏、尤小刚、田龙宙等分别在电影产业、表演产业、电视剧产业三个分论坛上发表意见。

    中国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和韩国PMC会长宋承桓首先发表主题演讲,对于本次论坛,王长田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场所,他认为中韩两国在市场和文化方面有巨大的差异。王长田直言中韩影视合作大有可为,“只要我们找对了方向,是一定可以成功的。”同时,王长田建议,中韩之间可考虑成立影视合资公司,“我们现在正在探讨,甚至合资公司在中国具有上市的可能性。

    宋承桓直言:中韩影视方面的合作应该敞开心扉,“不只是看市场和经验,我们现在应该一起合作一起努力,现在到了这样的时代。”王长田、宋承桓两位的精彩演讲赢得阵阵掌声,接下来的分论坛分别从电影产业、表演产业、电视剧产业三方面进行分析,不同观点的交锋,共同寻求中韩影视合作的方向。(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联合报道组记者 张世豪)

     中韩合作 空间如何?

    空间巨大 对交流合作充满了信心

    “成都对韩国人来说非常亲近,因为韩国人必读之书有《三国演义》,而刘备建立的蜀国之都就在成都。”韩国每经集媒体集团会长张大焕对成都充满了感情,对两国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更是充满了信心。他表示,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的交易量过去6年中增长了3倍,这并不是单纯的内容交易,包括平台出口、资本投资、联合制作,双方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对于今后的发展,他认为,基于历史文化的亲近性,双方应该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基地,比如设立一个“讲故事研究中心”,或者是中韩两国的电影学院、音乐学院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很好的合作项目,可以通过建立中韩文化基金对项目进行开发。

    此次论坛嘉宾参观了成都的创意产业园区,著名导演尤小刚认为,成都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园有规模、有人才。“成都无论是创作力量,还是历史文化资源都十分有优势,发展创意产业得天独厚。

    对于中韩影视合作的前景,乐视影业副总裁黄紫燕认为空间巨大。她表示,首先是版权购买,韩国影视剧的引进将受到中国观众欢迎。其次是制作力量融合,随着中国市场的急剧扩容,人才匮乏,而韩国电影技术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职业素质,他们的加入将提高中国电影质量。第三是中韩合拍,虽然目前合拍成功案例还很少,但这是大势所趋,市场竞争激烈的韩国市场创作了大量成熟的类型片,能够帮助国产电影提高质量。第四是IP本土化开发,好故事一定可以感动全世界的观众。最后,双方还可以进行资本合作,目前已经产生了中韩影视公司的跨国并购,双方可通过资本链接推进合作。

     中韩合作如何成功?

    坚守文化立场 重视本土化创新

    随着《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签署,中韩合拍片不再受进口片配额限制,两国电影产业交流合作进入“热恋”。大批韩国导演、演员进军中国影视界,但中韩合拍的电影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鲜有成功的代表。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认为,以往合作的不成功,是因为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故事设置“混血”之后,没有让观众找到“支点”。今年《重返二十岁》获得3.6亿票房,成为了中韩合作的成功代表,该片是由同一个故事创意开始IP开发出两个版本,中韩两国分别用本国阵容拍摄了一版电影,最终在两国市场都取得了成功。业内人士认为,该片成功的原因是重视本土化的结果,从剧本开发就考虑到了两国市场文化差异,从一个创意出发,尊重各自文化特色,开发适合本土观众喜爱的产品,成为中韩电影合拍的一个新思路。中国台湾纵横国际影业董事长徐立功说:“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在影视发展里面,文化把关都非常重要。像《重返二十岁》这部电影,中国版本和韩国版本都非常重视各自的文化立场。

    在电视综艺节目里,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也实现了中韩双赢。节目总制片人俞杭英昨日分享了该节目的成功秘诀——模式靠引进,修炼靠内功。她透露道,从韩国引进原版节目后,中国版的前5期是由中韩团队共同摄制完成的,后面才是中方独立完成的。“我们第一次认识到综艺真人秀中编剧的重要性,道具的重要性,导演对现场把控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最大的收获与其说是引进了一个节目模式,不如说是学习到了现今的节目制作理念和经验。”俞杭英认为,对原版节目进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中国化本土设计改造,让节目真正地落地生根,最终得到了观众认可。她说:“我们没有刻意回避原版,而是本土化的借鉴,包括对改造游戏、游戏场景,使之展现本土地域文化,这些本土化的创新让节目有了新的生命力。

     中韩合作怎样进行?

    正视两国文化差异 可借鉴韩国经验和模式

    近年来,韩庚、鹿晗、吴亦凡等由韩国经纪公司捧红的人气偶像纷纷“单飞”,在电影市场风生水起,成为影视圈热议的话题。王长田认为,艺人频频解约的背后,折射出中韩娱乐产业生态的差异。

    王长田说:“中韩市场文化差异是合作必须考虑的一个前提。在中国,电影是娱乐行业最强的推动力,也是最市场化的一块,而在韩国,韩流是从音乐开始,艺人培训都从歌手开始。我们知道,韩国经纪公司对艺人的控制很严格,不能给艺人安排进军中国电影界的机会,就会让艺人产生其他想法。而互联网发展改变了娱乐产业,艺人成立自己工作室,营销成本低廉,他们与经纪公司的关系越来越脆弱。加之在中国艺人收入高,现在年收入超过亿元人民币的明星已不下30人。因此,艺人到中国发展有强烈的冲动。”王长田认为,这一矛盾是无法回避的,而解决途径可以是中韩双方成立合资公司,韩国经纪公司在中国培训艺人,本土化运作,共同培育市场,而通过资本纽带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他相信,国内影视公司与韩国主流公司合作空间巨大,合资公司完全有上市可能。尤小刚也认为,中国娱乐界应该学习韩国的造星术,“我们现在的演员是靠天吃饭,出名靠偶然。其实我们不缺人才,全国有上百所专业院校,我们缺的是培训机制,而韩国这方面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

     中韩合作该学什么?

    坚守传统文化 融合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

    韩国电影在中国市场并非主流,但韩剧已深入人心。作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刚参加了韩国釜山电视节归来,他表示,国产电视剧的制作技术已达到世界水平,问题在故事内容。中国电视剧最应该学习韩剧是如何表达传统的价值观,尤小刚感慨,国内也有很多电视剧翻拍韩剧,仔细研究韩剧后发现,其故事大框架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故事细节很好,丝丝入扣,人物行为逻辑可靠,情感细腻真实。这体现出创作者的心态,不浮躁、不抄袭,讲究质量。韩剧有时尚的包装,但挖掘其内涵可以看到对儒家文化坚持的深深烙印,这是中国影视剧从业人人员最值得学习的。作为中国台湾电影圈出名的“伯乐”,徐立功认为李安的《卧虎藏龙》就是一个范本,“他非常清楚拍的是中国的武侠片,就一定要把中国武侠片的侠义精神以及中国山水的美丽表现出来。他掌握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再结合西方的科技,所以最后让西方人非常惊艳。我们跟国外竞争很重要的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文化特色,再加上西方科技,这样我觉得会赢得胜利。”韩国PMC制作公司会长宋承桓以风靡的韩国“乱打秀”为例,说明“乱打秀”之所以在全世界取得成功,是因为其在韩国传统的舞蹈基础上融合西方舞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文化多元化的吸收。

    尤小刚认为,中韩影视产业合作的基础就是双方的市场,如果一直是韩剧单向输入中国,将是无法长久的。韩国著名艺人安七炫是四川卫视《两天一夜》节目中唯一的外国嘉宾艺人。做了12期节目的他深有感触:“文化必须是双向交流,目前韩剧在中国有很好的口碑,但中国电视剧在韩国的播出还很少。韩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实很多是通过电视剧、综艺节目,但我觉得更好的途径是通过音乐。音乐包括了人的情感,即使你听不懂语言,但是通过音乐我们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交流互动。”(记者 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