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增丰栗再温墓清明祭: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图)

06.04.2014  13:38

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记者采来山花祭奠民族英雄韩增丰。翟羽佳摄

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记者和当地干部向栗再温纪念碑三鞠躬。李洋摄

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记者祭扫齐庆三墓。陈国林摄

中新网石家庄4月5日电(李洋 高红超 胡雪微)4日至5日,受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社长鲁达委托,分社常务副总编辑陈国林等一行7人赴河北省平山县深山区和平山镇,祭奠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的英雄”韩增丰、中国近代军事史著名“平山团”缔造者之一栗再温,以及新时期“焦裕禄式好干部”齐庆三。参加清明祭扫英烈墓的编辑记者表示,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旅行,通过这3个人真正读懂了红色圣地平山,也真正开始重温“群众”这本大书。

女记者采来野花祭奠战神“韩猛子

在上观音堂乡乡长韩林忠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韩增丰烈士的陵园。他的墓前摆放着花圈,两旁的松柏郁郁葱葱。

韩增丰(1916-1943),字光宇,平山县上观音堂乡湾子村人。1932年(一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入山西军官学校,毕业后在阎锡山部队任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平山,任冀西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后任晋察冀四分区第八支队支队长。因身经大小战斗300余次,杀敌数千人,被群众称誉为“韩猛子”、“民族英雄”,敌司令写信称他为“韩老爷”、“战术高明”、“中国人的英雄”。其经典之战是1941年冬,率队奇袭大郭村日军飞机场,炸毁敌运输机2架,缴获10余部电话机,俘敌30余名,并夺取日军准备运往日本的大批棉花,解决了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冬装问题,获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嘉奖。

1943年冬,韩增丰所部于行唐县宋营遭日伪军包围,率部分人员突出重围时已负伤,再度冲进敌人包围圈内指挥战士与敌拼杀,掩护未突出重围者转移。后发现老百姓尚在敌阵,又率部营救群众。在激战受伤昏迷前,韩增丰还紧握两颗手榴弹,在胡田大佐验尸时拉响了手榴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日军第110师团林芳太郎中将发出“战神”的感叹,命令用白色纱布将其遗体严密包裹,同时亲笔致信聂荣臻司令员表达崇敬和遗憾,放在烈士的遗体上,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1944年,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为韩增丰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晋级上校,追授战斗英雄,同时将湾子村改名为光宇村,并建墓立碑。1951年,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将其遗体迁葬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当地传说很多将军为他扶灵。

山花烂漫时节,中新社几位女记者特意采来几束野花,怀着崇敬的心情,祭奠这位传奇英雄。

韩林忠的三爷爷韩庭珍是韩增丰的战友,他常听三爷爷讲韩增丰的故事。三爷爷说,韩增丰的英勇曾让鬼子胆寒,在日本人眼里,韩增丰就如神话一样,侵华日军曾悬赏几十万大洋要其头颅。这位铁汉为何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在敌军重重包围中三进三出、直至牺牲年轻的生命?因为他心里装的是群众,是父老乡亲。后来,他的很多部下成为将军,而他长眠故里。

据韩林忠介绍,每年的清明节,乡政府和附近的群众都会自发前来韩增丰的陵园扫墓,敬献花圈,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在韩增丰的墓旁就是其弟韩增荣的墓。抗战期间,在韩增丰的带动下,韩增荣也参加到了抗日队伍当中。其碑文上写道:“由于他勇敢作战被提升为南下最年轻的连长,活动在山东濮阳县、范县、观县等一带打击日寇、汉奸,巩固扩大根据地。于一九四一年秋在范县张庄战斗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十八岁。

韩林忠说,虽然上观音堂乡很普通,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抗战期间,上观音堂乡花木村曾经有后方作战医院,白求恩曾经在那个医院里给伤员治病,而那个地方也埋着很多的无名烈士。

祭拜满门忠烈的“大共产党”栗再温

作为新中国的摇篮,河北平山的山山水水、一枝一叶都流传着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曾在这里的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进京赶考(不学李自成)”。

中共中央为何选址平山县西柏坡?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西柏坡纪念馆原馆长张志平表示,目前党史界基本达成共识是:第一,平山战略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战争指挥部;第二,平山物产丰富,可保障机关部队有充足给养,曾被聂荣臻元帅赞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党和群众的基础好。

张志平撰文说,党中央和毛主席早在延安时就通过报纸和来自晋察冀的同志,通过驻扎在平山的晋察冀边区首脑机关,通过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平山团”,有了初步的了解。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转战陕北,翻越五台山后,高兴地对前来迎接的聂荣臻说:“到了晋察冀,就像当年在兴国一样,群众见了我们都笑逐颜开”。到达西柏坡后,他又对叶子龙说:“西柏坡果然是个好地方,这个指挥部选得好!

是谁打造了平山县这个解放全中国的总指挥部和大本营?张志平认为,栗再温和他的战友们为此付出了长期的、艰苦的努力,贡献不可磨灭。

北冶乡杜家庄村革命烈士墓背靠风景如画的天桂山,纪念碑上镶着栗再温、栗政清、栗政通三位烈士的遗像。纪念碑宽8.6米,高6.5米,遗像下详细镌刻着三位烈士的生平事迹。中新社记者和当地干部向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并深深三鞠躬,祭奠先烈的英灵,寄托对烈士的哀思。

栗再温(1908-1967),原名栗志周,河北省平山县北冶乡杜家庄村南沟人。他自幼读书,1924年考入北平大同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后,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三次示威游行。抗战时期,他为冀西中共地方党的建设、农民武装斗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创建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栗再温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副省长等职务,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无论在党史研究还是在民间传说中,栗再温都是平山县第一个共产党员。1927年5月,在北京求学的栗再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在北京领导学生运动,又辗转天津、太原、大同等地从事地下斗争,曾任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山西特委书记等领导职务。1934年底,栗再温几经周折回到家乡,作为平山早期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百姓公认的“大共产党”。在他的带领下,仅有五六户人家、三十余口人的南沟,成为一个“赤色村庄”。从1935年—1943年,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对这里十几次奔袭抓捕,数次抄家抢劫,三次放火烧房,栗家始终坚贞不屈。到1949年,这个红色家族共有27人参军,15人入党,“满门忠烈,举家革命”是这个家族的真实写照。

据张志平介绍,栗再温回到平山短短一年时间内,平山党组织飞速发展,全县党支部发展到70多个,党员也由350人发展到700多人,这个数字占到了当时河北省全省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也有一半的说法)。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冀西特委组织部长的栗再温,直接领导了平山县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秋,雁北失守,太原告急,八路军东渡黄河,王震带领120师359旅战地工作团到平山扩军时,栗再温领导冀西特委和平山县委全力以赴,仅用一个月零三天即动员1700余名青壮年参军,组建了著名的“平山团”。在这次扩军中,栗再温的三哥栗建周将自己的药铺卖掉,参加了八路军工作团。栗再温还把两个侄子栗政民、栗政通送去参加了“平山团”。

平山团”组建后,有些地方干部不愿意把“平山团”送给正规部队拉走。栗再温从大局出发,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说服了这些同志,并亲自把“平山团”送到山西省盂县上社八路军120师驻地,编为359旅718团。这个团作战勇敢、战绩突出,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嘉奖,称它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子弟兵”三个字随后家喻户晓并成为人民军队的代称。后来,“平山团”又因担任延安卫戍任务和南泥湾垦荒而闻名,被毛泽东誉为“王者之师”。

南沟栗家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其中,老奶奶崔秀荣身处险境,冒着生命危险和敌人斗智斗勇,掩护革命儿女;栗再温的妻子刘旭江与丈夫在白色恐怖下结合,不论环境多么残酷,和丈夫不离不弃;栗再温的侄子栗政清,1933年入党,曾任中共平山县委委员、共青团平山县委第一任书记,1936年底牺牲于天津的日本监狱,年仅20岁;侄子栗政通,1938年入党,参加“平山团”,解放战争后期牺牲于陕西扶眉,年仅26岁……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就出生在这个红色家族。

焦裕禄式好干部”齐庆三终于长眠故里

新时期“焦裕禄式好干部”、平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齐庆三的墓地,在他的家乡平山镇烟堡村光禄山下,旁边是一大片花开正繁的梧桐林。当地人说,他头枕光禄山、脚踩笔架峰,终于可以长眠。记者现场看到,他的墓地紧靠母亲的墓地,虽然都很小,但被纸花和梧桐落英覆盖,宛若在母亲的臂弯里长憩。

2013年11月11日,齐庆三因昼夜加班、过度疲劳,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殉职,年仅44岁。他1996年进入平山县委宣传部,历任宣传干事、副主任科员、外宣局副局长、主任科员等。他最后的月收入2500元左右,除了日常性工作,还采写了1360篇稿件并公开发表,多次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

这位宣传部副部长管着几百万办公经费,却贫穷到借住亲戚家平房22年,至死未能住上新楼房。他曾经管着两辆公车,却经常骑着一辆破旧得令人怀疑是否能骑的自行车开会下乡。他经常拄着拐杖上山采访、在办公室昼夜加班写作,以至于母亲弥留时刻也未能陪伴,然而当得知一对农民工夫妇寻找丢失多年的爱子时,他千方百计促成一家团圆。他在个人生活上经常丢三落四,但在殉职的当天早晨,却向妻子要了500元钱准备交党费。

齐庆三殉职后,上千名民众自发加入到送葬的队伍。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表示:“我们的时代,需要齐庆三同志这种精神。要宣传好,激励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在慰问齐庆三事迹报告团成员时表示,齐庆三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榜样。希望将这种爱岗敬业精神,与当前石家庄的跨越赶超、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使党员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目前,齐庆三已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追授“河北省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被石家庄市委追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中新社河北分社已连续为齐庆三采写5篇报道,经中新网发表后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在他的墓前,记者们敬献了纸花寄托哀思,并深深三鞠躬。知道他生前曾有吸烟的习惯,有记者点燃了一支香烟放在其墓前。

为齐庆三扫墓后,中新社河北分社一行还来到齐庆三的老家烟堡村看望了其78岁的父亲,代表分社送上慰问金。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清明时节,巍巍太行下,山风呜咽,碧水迂回,各界人士纷纷祭奠韩增丰、栗再温、齐庆三。

在韩增丰墓前,上观音堂乡戎冠秀小学校长戎晓云说,每年清明时节,学校都会组织师生祭扫韩增丰墓,向这位民族英雄献花,并向学生们讲解英雄的事迹,希望韩增丰精神代代相传。小学五年级学生梁艳红表示,“我们要学习韩增丰坚强不屈、保护战友,舍己为人的精神”。另一名学生蔺悦悦表示,“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坚贞不屈、勇于奉献的精神,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在北冶乡杜家庄村革命烈士墓看护五六年的老知青张致业说,每年清明,到栗再温墓前扫墓的人都很多,有当地干部、师生,外地游客,还有附近的村民。72岁的栗明瑞是栗再温的堂孙,他为自己的“叔伯爷爷”感到骄傲。

在齐庆三墓前,当地宣传部的干部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齐庆三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就是在‘中国梦,赶考行”的伟大实践中,要牢记本色,无愧于党,无愧于自己的青春!”

中新社河北分社社长鲁达表示,我们在新时期怀念韩增丰、栗再温、齐庆三,首先因为他们是河北平山县近现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是自己时代的英雄,无愧于自己的时代。但仔细来了解他们的经历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永远“和群众在一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也是永远不能结束的祭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