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繁文缛节” 激发科研创造性

10.03.2016  11:38

参会日记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戴晓雁

3月9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会议议程是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我所在的九三界别,科技工作者很多,不少委员从报告中看到国家对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都感到很欣慰。不过大家也有一丝担忧,认为现在的科研经费管理太死了,有可能遏制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从四川大学到市政协工作后,参政议政工作太忙,我就停招研究生,只带博士后,不过我一直参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因此对科研体制的利弊感触很深,最近两年,我在全国两会上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科研经费是国家推动创新的重要资源,必须要杜绝浪费、加强监管,这两年,科研经费的审批、评审、审计等监管环节也的确越来越严。这本来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现有的制度规范却陷入另外一个误区,有些地方简单比照机关事业单位和干部人员的管理,把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等同于一般建设项目管理,这种做法违背了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有可能阻碍科技创新。

幸运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在今天的发言中建议,在重点加强对有权批拨经费的部门、对经费多的大项目的监察审计的同时,根据科研特点,制定方便简约、行之有效的规则,切实管住管好项目和经费,防止出现腐败。(本报记者  钟振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