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巴中的乡村新貌:依山伴水小洋楼

08.11.2013  14:24

        中新四川网11月8日电 (付敬懿)背靠青山,前邻小河,一栋栋崭新的川北民居坐落山间,充满现代气息。“这个美丽的小镇就是我们的家。”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支部书记张光平指着这些两层小洋楼,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

        11月4日—7日,中新网记者随四川省委宣传部采访团赴革命老区巴中集中采访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其重难点农村也发着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川巴中作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像中岭村这样的现代化村庄却也并不少见,近年来,400多万巴中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批批独具川东北特色的巴山新居。

        “我从来没有想到有这么一天,房子修得跟城里的别墅一样。”巴中平昌县元山镇通木村65岁村民张延广说,教书43年,乡村的变化看在眼里,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安逸的日子,“政府帮忙建好村子,什么都有了,不用动不动就跑到镇上去咯。

        据了解,在巴中地区,政府对每一栋新建民居都有2万元的建房补助,以及一年的免息贷款,让每一户家庭都能住上特色新居,而对于无法修建新家的贫困家庭,也有漂亮的农村廉租房让他们有一个安定的居所。

        “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土坯房垮掉了。”巴山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的张培力表示,他是村里的低保户,听力受损,没有经济来源,以前一下雨就漏水的房子不能修理,随时可能坍塌,现在住进40平米的廉租房,环境清净,暖和,生活幸福了,特别是村里引进产业发展,目前一年也有6000多元的收入了。

        “政府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也在努力扩大百姓的收入。”巴山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支部书记谭顶一表示,在新居建设初期阶段,具有大巴山特色的养殖、种植企业已相继入驻“巴山新居”项目中,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土地流转出去,每亩每年能收到1200元,而且还能进企业工作。”在巴中市通江县红岩村的蔬菜大棚里,村民张弟亚正在打理着自己负责的大棚,跟着山东的技术人员学习种菜技术。“现在一年的收入跟外出打工差不了多少,在家还能照顾老人小孩,很多人都回来了。

        “在外打工20年,还是在家乡工作舒服,收入也少不了多少。”通江县诺水河镇梓潼村某宾馆的主厨侯中华说,在深圳沿海打工,环境还没有家乡好,还两地分居,现在新农村建设,家乡发展起来了,更应该回来为家乡的繁荣尽一份力。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农村,发展农业。(完)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