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走群众路线 “心贴心”为人民解困
“只有俯下身子接地气,敞开大门纳诤言,才能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群众的信任。”自今年2月7日,我市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汉源县乘势组织“爱商”、“亲农”、“倾心”、“馨巢”“四支队伍”无缝化服务群众。“四支队伍”分别深入企业、农村、社区,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愁,受到了广泛好评。
“五本台账”
写民情解难题
19日下午,汉源县富庄镇富庄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办公室内,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春弟正在查看社区的“五本台账”。
“五本台账”即“移民工作台账”、“困难群众台账”、“稳定工作台账”、“民生诉求台账”和“灾后重建台账”,是“会议记录”的升级版,分门别类对群众反馈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登记处理。从群众反映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一过程都做了详细记录。
翻开“困难群众台账”的最后一页,富庄社区居民李锡刚在“愿望或诉求”一栏写道:因妻子离家出走,2个子女都已婚嫁不在身边,自己患有肺气肿、支气管炎、骨质增生等病,希望政府给予困难补助。在“办理结果及意见结果”一栏,李锡刚填上了“镇上正在处理,满意”等字样。
“五本台账”只是汉源县“四支队伍”中“倾心”服务队走群众路线的一个缩影。“倾心”服务队自成立之初便积极开展民情调解活动,组织县级各部门20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30个小组,带问题、带任务、带感情走出机关,深入90个村(社区),上门入户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为民排解矛盾纠纷。
“我们每个小组都建立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台账,通过线索收集排查、识别分流、协调处理、评估答复、稳控救助五个步骤,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矛盾化解链条,建立群众矛盾排查、化解、疏导在基层的长效工作机制。”汉源县群教办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倾心”服务队共走访群众8093户,累计建账1083个,办结962个,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3起。
“四支队伍”
真情为民办实事
汉源县的“四支队伍”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只要哪里有需要,他们就走到哪里提供帮助。
在汉源县唐家镇五里社区,当地不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孩子们则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顾。共青团汉源县委、县关工委组成“馨巢”服务队,在当地成立“留守儿童之家”,送来运动器材,聘请社区退休老干部常驻于此,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做教辅。如今,“留守儿童之家”已经发展到约400名学生。
汉源县在推广大樱桃改种、金花梨高接换头、核桃高接换种技术过程中,“亲农”服务队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走进乡镇,为村民开展果树管理培训,邀请60名“土专家”、“田秀才”深入田间地头,一对一开展技术指导,现场向种植农户讲授果树种植管护技术。
汉源县九味果酒有限责任公司刚进驻工业园区时没有土地,“爱商”服务队帮忙解决了其征地困难。开工后,水、电、砂石难以满足,员工生活艰苦,“爱商”服务队又与供电所搭桥牵线,解决了用电难题。到黄果柑丰收季节,公司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信息闭塞,第一天只招了10多名工人。“爱商”服务队得到消息后,利用“村村通”,乡干部走村串户找来村民帮忙,公司第二天就招了200多名工人,用工难题得到解决。公司运转过程中,资金缺乏,“爱商”服务队又帮忙找来贷款……公司负责人肖波感慨地说:“经过两年的准备,如今到了果酒上市见成效的时候,这里面有‘爱商’服务队的功劳。他们为我们办的都是大实事,感谢他们!”
记者手记:
倾听是交流的前提,也是沟通的基础。只有深入基层,走访群众、贴近群众,面对面地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才能了解群众的真正所需。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开始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感受“泥土味”、体验“汗水味”。
汉源县的“四支队伍”,服务群众各有侧重点,但他们目标只有一个——知百姓所需,解百姓之难。他们的工作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党员干部们抓住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深挖资源潜力,切实下到了基层的最深处、最实处。
下基层并不难,难的是下到底、帮到位、长坚持。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群众的贴心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才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情怀。
群众路线的实施是否取得了效果,需要党员干部真正走到群众中,为他们办好每一件小事。因为,“四支队伍”的建设成果,需要靠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