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非遗小商品现状:价格偏高 顾客只看不买
“高端礼品订单一下子少了一半,低端市场又打不开,生意不好做。”最近几日,国家级非遗成都漆器传承人宋西平有些愁眉不展。而在成都文殊坊非遗街区和成都送仙桥几家非遗商店,记者遭遇了同样的“诉苦”:从高端市场转向普通买家,做了不少尝试,怎么就不见起色?8月8日以来记者陆续探店,寻找工艺类非遗小商品究竟卡在哪里了?
尝试:小商品里寻生机 现状:价格偏高,顾客只看不买
零售小商品市场是不少非遗传承人转身的第一个目标,希望高大上的非遗精品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8月8日,记者来到文殊坊非遗街区。国家级非遗银花丝传承人道安的店内,各种日常佩带的银饰占据了大部分柜台。店内销售经理王晓璐指着耳环、挂坠、手镯、手链等商品说:“这些都是最近一两年我们新开发产品,比传统的大摆件和银丝画卖得好些。”
记者看到,这些首饰类的商品价格在200元到上千元不等,是普通银饰店商品的两倍多。银花丝传统摆件的价格更高,均要上万元。一位女士进店后原本看上一件嵌珐琅的挂坠,但一听价格500多元,便摇头走开了。“现在市场上银饰到处都是,价格也不贵,就算加上人工费,这里的东西还是太贵了。”王晓璐则有些委屈:“银花丝工艺复杂,不管是用料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比普通银饰要高,价格肯定要贵一些,再降就要亏本了。”
记者随后又来到成都送仙桥,走访了附近两家漆器和蜀绣商店。手镯、玩偶、挂件,每家都有新开发的实用小商品,但价格都在200元以上。在记者停留的20多分钟里,虽然偶有客人进店询问,但都只看不买,没有一桩生意成交。
尝试:网络上找市场 现状:疏于打理,展示功能大于销售
还有不少非遗企业则开起了网店,但记者发现,成交量都非常低。
8月9日,记者在淘宝上打开了国家级非遗成都漆器传承人宋西平工作室的网店。首页上展示了74件“宝贝”,包括漆盘、挂屏、首饰盒等各个种类。但自2013年2月开张以来,店内成功的交易只有一笔,是一件价值600元的大漆嵌银系列小首饰盒。
在首页显眼处,记者看到一段提示:“本淘宝店由宋西平女儿劳拉负责平台维护,因学艺不常在旺旺。”记者索性给店主留言,直到8月12日才收到回复,但店内商品却一直没有更新。
商品中,记者还看到几件标价9999999元的商品,点开细看,才发现这些商品“不在淘宝交易”,只是希望借此吸引“爱家到实体店鉴赏”。
随后记者又打开了银花丝、瓷胎竹编以及蜀锦几项非遗传承人的网店,每件商品销售量都不超过5件。“如果看不到实物,很难理解非遗商品的工艺之美,所以网店上销量很难提高。”同样在经营网店的王晓璐说,“不过还是有展示功能的。前几个月就有一位客户通过网店找到我们,订了10幅小型银丝画。”
王晓璐还表露了在网店展示商品的另一重顾虑,“如果把新产品全部挂到网上,款式很容易被盗,设计师的一番心血也就白费了。”
记者手记 瓶颈终归在“认识”
非遗转型走小商品市场频频碰壁,表面看来,是成本的限制、网络平台展示不足造成的。而在传承人看来,则是公众对非遗的认识不足造成了小商品销售的卡壳。如果能让公众了解非遗的真正价值,那么产品的定价、网站的展示,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但记者想说的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概念可能不太适用于非遗产品。公众如何知道银丝花的用料和工艺远好于普通银饰?在记者跑非遗的这一年半载,同样觉得难。有的传承人偏“羞涩”,总要等相关部门统一部署;有的传承人乐于等媒体上门,记者一年也见不到一两面。
如此等在自己观念里,非遗小商品终究会卡在走向大众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