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的非洲鼓迷 走近成都女子曼丁鼓队
8月16日,马慧和鼓队队员在蒲江一片茶园里打鼓。
马慧在练习非洲手鼓的节奏。
马慧在为非洲手鼓调音,这是一件体力活,需要很大力气。
每天练习打鼓,已成为马慧生活的一部分。
队员们在鼓点中释放自我。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涛摄影报道牛铃叮当,鼓点阵阵。8月16日,成都蒲江县的一片茶园里,曼丁鼓队队长马慧敲击着鼓面,其余队员则踩着节拍敲击敦敦鼓。
这是鼓队每周固定的排练时间,只是这一次地点选在了户外。“希望通过户外打鼓,感受非洲部落音乐的空灵和狂野,要的就是那种氛围。”马慧说。
平日里,她们是公司职员、酒吧老板、文身师,一到周末就变身为狂野的鼓手。作为全国唯一一支女子曼丁鼓队,她们用鼓点的节奏表达激情和狂野,也从中体会自由和快乐。
学一个节奏练习打鼓直到凌晨4点
曼丁音乐来源于生活,部落居民通过非洲鼓敲击出各种节奏,以此来展现洗衣、耕地等劳作的场景。
和非洲手鼓为民谣歌曲伴奏不同,曼丁音乐中使用的鼓更大,节奏也更为复杂。2009年,马慧第一次接触非洲手鼓,“鼓声让我瞬间忘却了烦恼,”马慧回忆,学习之初,她常常要花好几个小时练习,手都打肿了,但鼓点带来的惬意却让她无法自拔,“痛并快乐着”。
马慧说,起初朋友教了她一个看似简单的节奏,她学了一晚上也没学会。于是暗下决心,一直打到凌晨4点,总算会打了。从那之后,马慧每天都要花4-5个小时学习打鼓,这渐渐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马慧老家在宁夏,2009年来到成都,现在是一家酒吧的老板。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会打鼓,因为觉得鼓声可以营造一个氛围,将自己和烦恼隔离开来。
5名爱好者组建全国首支女子鼓队
后来通过网络,马慧认识了成都一些非洲鼓爱好者。2012年,她和其他6位女性爱好者一起,共同组建了全国唯一一支女子曼丁鼓队。曼丁音乐富于变化,各种类型的鼓点穿插其中,为了编排曲目,马慧时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慢速播放,再一点点“拔”出各种节奏。一首5分钟的鼓曲,把谱子分解出来要3个月时间。2013年,女子曼丁鼓队在成都非遗公园首秀。随后也开始接一些商业表演,收入大部分留做鼓队购买装备的费用。
目前这支曼丁鼓队有5名成员,而据了解,全成都玩曼丁音乐的不到30人,全国也不到400人。
鼓队队员雅梅是一位文身师,平日里的工作需要极其细致和冷静,容不得半点差错。“每次打鼓我都觉得自己是另外一种状态,打得好不好不重要,就是感觉非常放松。”
马慧说,曼丁音乐的精髓,就是让大家快乐和平地聚在一起,没有团队精神就没有曼丁音乐。她正在筹备明年的西非之旅,去那里学习最纯正的非洲部落音乐,是她多年的梦想。知道一点/ 曼丁音乐
生活在非洲西部的曼丁族人,天性乐观,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歌唱,用他们天才的音乐情感表达着快乐。
曼丁音乐是非洲音乐中的一种,诞生于几内亚,是通过非洲鼓敲击出复杂的节奏而形成的一种非洲民族音乐流派,在西非广为流传。曼丁音乐不仅要求鼓手打出复杂的节奏,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情绪打出不同的动感,从而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