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三五"第一校"在成华区投用 原青龙小学易址升级为城北最现代化小学

20.02.2016  15:12

新校区,新教室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随着“北改”工程的深入推进,有着60多年历史的成都市“郊一小”如今易址升级为城北最现代化小学。2月21日,成华区原青龙小学完成整体搬迁新学校,并更名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标志着成都市十三五期间“第一校”正式诞生。消息传出,吸引了不少曾就读过“郊一小”的学生和在校学生及家长前来参观,一睹城北最现代化小学新貌。

“新学校太漂亮了,从学校名称的演变和校园的变迁,折射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和一个时代进步。”一家四代人曾在青龙小学任教、就读的曹瑛老人表示。

“十二五期间,我区累计建成28所中小学(幼儿园),其中去年建成投用11所配套学校,未来五年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原则,加大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投入,为打造‘现代城东、宜人成华’奠定基础。” 据成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区计划投入近10亿元,启动实施46个教育建设项目,年内将竣工建成4所小学、4所幼儿园。其中“北改”区域预计新增学位5650个。

老校区,老照片

20年前建游泳池

“郊一小”曾远近闻名

原成都市青龙小学始建于1952年,是成都市解放后在郊区最早建设的一批公办小学,位于现成华区青龙街道青龙场云龙路2号。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几经改扩建,占地面积达到34亩,并几度更名:成都市龙潭区第二中心小学校——成都市郊区第一中心小学——青龙小学——成都市金牛区青龙地区中心小学校——成都市青龙中心小学校——成都市青龙小学校。

如今已成为爷爷奶奶的古稀老人们,回忆起自己当年读过的“郊一小”时,首先想到的是学校那高高的礼堂,旧农村院落“龙门”式的校门,还有学校门前的那一块长满荷花的池塘……上世纪90年代,该校就建起了当时郊区小学罕见的标准游泳池。“在一个普通小学建设标准游泳池、体操室,不要说在20年前,就算现在的小学也不多见。”从青龙小学学生到青龙小学执教多年的曹瑛老人回忆说,“当时周边方圆十里,很多娃娃都以能上青龙小学为傲。”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北改”工程启动后,青龙场片区人口快速增长,原青龙小学学位不足、教学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日益突出,周边居民对学校升级改造呼声高涨。“由于受周边环境限制,经过综合考量,最终决定就近易址重建,对青龙小学全面升级。” 该负责人介绍说。

与教科院“结亲”

老学校易址重建启新程

在距原青龙小学约1公里处,记者看到一个完全按照现代化标准修建新学校已建成,不时有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家长进出,不远处是石室初中青龙校区和成都实验中学。“这里可以说是城北目前最现代化的学校,离原学校步行只需十来分钟,目前开学前各项工作全部准备就绪,这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春天开始。”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小校长庄昭燕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介绍,原青龙小学正式更名为成都市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小,与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同址办公。新学校总投资5000余万元,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有250米的环形跑道,还有10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近2000名学生,100余名教师。

“作为教科院的研究基地,我们将依托教科院教育教学专家云集的独特优势和力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将与《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合作,聘请北京的专家团队加盟,续写青龙小学辉煌。”庄昭燕表示,针对学校的现状,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小将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儿童发展框架,全面育人,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期望把学校办成一所以学习科学来引领师生科学教学科学学习、身心协调发展的学校,在区域内在学习科学方面起引领作用的学校。

引入STEAM教学

建创客空间3D实验室

作为一所高配置的新建学校,成华区教育局给予大力支持,除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设施设备齐全的功能室,这里还将新建未来教育体验中心、3D实验室、创客空间、云网络中心,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将助推学校的发展。开展3D创客、电子创客、AR创客、手工创客、科普创客等项目的培育,开展以“创新设计”和“数字制造”为特色的创客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将开展与国际接轨的STEAM教学。STEAM是五个单词的缩写:Science(科学), Technology(技术),E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 Maths(数学)。具体来说一说,STEAM教育不仅仅是提倡学习这五个学科知识,更提倡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STEAM其实是对基于标准化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型,它代表着一种现代的教育哲学,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质上来说,我们敢于让学生们犯错,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与考试相反的,我们希望孩子们创造能够应用于真实生活的知识。”

据庄昭燕介绍,STEAM教育不是在桌椅整齐的教室上课,而是在充满木板、锉刀、画笔、电线、电路板、芯片、3D打印机、以及各种奇怪教育科技产品的工作坊。它更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体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结果。

【讲述】

祖孙同念一所学校 一家四代见证母校巨变

成华教科院附小的前身成都市青龙小学,对61岁的曹瑛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记忆和感情的学校。从她母亲算起,一家四代人在青龙小学度过了长达60年的时光。曹瑛的母亲1956 年通过分配来到成都市郊一小(成都市郊区第一中心小学)担任教师。那时的教师除了上课,平时还要和孩子们一起种菜,做农活。1958年,仅4岁的曹瑛就跟着母亲一起,在青龙小学的校园里读书,游戏,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校园里,那高高的主席台、粗壮的大树都是她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1979年,曹瑛义无反顾的从工厂回到青龙小学,当上了一名教师,那时的青龙小学已经更名为金牛区第一中心小学 。

出于对于青龙小学教师团队的信任,曹瑛也把女儿送到了青龙小学。女儿长大后,远赴日本留学,并在那里安家。女儿一直要求母亲能和她一起去日本享享清福,但出于对故土的留恋,曹瑛最终还是留在了国内,并让外孙陈俊丞在青龙小学读书,接受传统的中国教育。

曹瑛说,她在青龙小学生活了一辈子,这里的一草一木对她而言都是那么有感情,“刚来时,整个学校只有一部电话,号码都是和另外一个中学合用。”曹瑛一度哽咽,“今年1月18日,老校区完成了它的使命,定格在了这一天……”但看到新校区,曹瑛也十分欣喜,教舍更加大气,教学设施更现代化,“以后孩子们也在更好的环境学习,继续发扬学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