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13.05.2014  12:19

  虽然身处城区,但却是典型的薄弱学校;

  虽然只有33名教师、150名学生,但却充满着生机和昂扬向上的气息;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夹缝中求发展、困境中教书育人的教师群体,而吴行渊就是渠江镇四小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他们展现的是一种风貌,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让我们看到一种只争朝夕、敬业奉献的 渠县 教育人的风骨。

  初进入渠江镇四小,乍觉得这所学校还有点神秘。这应该是怎样的一所学校?学生的学习状态、老师的工作精神又怎样?上午九点过,学生们正在操场上做课间操,虽然人数不多,但动作齐整,孩子们面带微笑,让人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童真什么叫祖国的花朵。

  校园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两幢教学楼虽显陈旧但“以人为本,幸福人生”的校训却格外引人注目。吴行渊,就是在这里逐渐成长起来的。1999年8月,年仅18岁的吴行渊师范毕业分配到达县一所农村小学任教。2006年2月,远离故乡,调入渠江镇四小。吴行渊是达县人,她甚至不知道学校在哪,渠江镇四小2001年6月成立,地处渠江镇风洞巷7号,由原 渠县 供销社职工学校更名而来。这可是一所城镇学校啊!开学第一天,由于地处偏僻,周边无街道,且不通车,吴行渊满怀憧憬与希望,一路上打听着寻到了学校,她傻眼了:校舍极其简陋,门窗“千疮百孔”,桌椅“龇牙咧嘴”,墙壁凹凸不平,学生稀稀拉拉……城镇学校怎么这样衰败呀?!吴行渊头脑里一片空白,她甚至有一股马上调头回家乡的冲动,忽然,她感觉到自己的衣角被紧紧地拽着。吴行渊低头一看,一个小女孩仰着头正望着自己:“您就是我们的老师吗?”吴行渊心头一热,她弯下腰,轻轻整理着小女孩的头发,孩子,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在渠江镇四小当老师,教书是一方面的工作,劝学堵流也是教师们时常放在心上的事儿,平时,这家那家串串门、家访是常事,寒暑假走街串巷苦口婆心动员学生入学更让人头疼。多年下来,吴行渊甚至小有经验了,她说,要让学生来入学,关键是要孩子们喜欢、愿意,所以,每次去哪家,她总是第一个从孩子们打招呼、摆龙门阵,咦,这个老师很和霭呀!孩子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地进入了渠江镇四小。肖翔,是吴行渊班上学生,偶然遇见他,这个孩子们正在帮老师整理着作业本呢,“肖翔,你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上学呢?”“我喜欢吴老师呀!”肖翔话匣子一打开,啪啪啪就说起入学时的情形。原来,他也是吴行渊本学期劝学进来的学生,当初转学时,父母执意要转城区其他学校呢。在渠江镇四小八年,吴行渊动员的学生不下十余人,提起这个教学外的成绩,吴行渊常常是笑得合不拢嘴,谁叫我们是薄弱学校呢!哪一个老师,不想多教两个学生呢!

  渠江镇四小周围全是低矮的旧房子,学生多是就近租房、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家管孩子,留守学生占了班上学生的80%,这类孩子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2006年秋,四年级一班班主任调走了,这可是学校出了名的“乱班”啊,留守学生多,调皮的孩子多,班级秩序混乱。当学校领导找到吴行渊,她二话没说,主动接手这块“烫手山芋”:吴行渊首先是和全班同学一起制定班规,约束孩子们的行为。课余时间、节假日,不畏严寒酷暑,深入到学生的家中,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课间,经常与孩子们一起玩耍、谈心,倾听孩子们的心里话,让一个个“问题”学生变为“乖乖孩”;悉心关爱留守学生,让他们感受母亲般的关怀。在同学们的作业中、作文中用第二人称给同学们写知心语,用情感化、个性化语言和学生交流。大扫除时,同孩子们一起劳动,常常弄得满身是灰;体育比赛,她带着同学刻苦操练,汗洒赛场;文娱活动,领着同学精心排练,苛求完美。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让每个孩子一展所长。

  

  蒲洪垒是班上问题学生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浮躁好动,上网成瘾,上课时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课后经常骂人,与人打架。吴行渊没有着急,而是在一边细心观察。慢慢地,她发现,这个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吴行渊开始找他谈心,第一次,蒲洪垒根本没把老师的话听进去,吴行渊却一点没有生气,第二天早上,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宣布,蒲洪垒担任班上小组长和一帮一活动中的小老师,蒲洪垒站起来愣住了,半晌说不出话,脸红到了耳根,一下课,小家伙就忙活了起来,帮老师收起作业来,吴行渊看看在眼里,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老师,这就是成功的喜悦啊!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不是培养出了多少优秀的人才,而是平素里、点滴中,孩子们一丝一毫的进步啊!洪垒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吴行渊悄悄地与孩子外公取得联系,一有点进步,就在课堂上表扬他,在班上开展“网络的利与弊”、“远离游戏厅”、“我的理想”等主题班会活动。孩子外公也加强监管,控制其上网时间,没过几天,洪垒上网瘾又犯了,吴行渊一次次从游戏机厅把他找出来,一次次地给他讲道理,并随时对他嘘寒问暖,水滴石穿,孩子终于一点点进入了学习状态,学习劲头足了,后来,居然主动帮助起了那些学习吃力的同学,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达到了“优秀”等级。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吴行渊用爱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孩子们的骄横、多疑、自私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这个班从一个大家都不愿接手的班级,成为期末得流动红旗数最多的校“优秀班级”。当年,吴行渊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

  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育学生成人,不仅要关心学优生,更要关爱学困生。2007年新学期的一天,吴行渊班上增加了一名新同学,名叫任小雄,这是一个长相乖巧却无法清晰说话的男孩子。任小雄,从偏远的农村学校转学进城,孩子家里极其贫困,因为从小语言障碍,父母费尽了心血,到处求医,给本就不富裕的家带来了负债累累……一次放晚学,吴行渊再次踏上了家访之路。当走进任小雄旧低矮、泥墙瓦盖的家,只见家徒四壁,晦暗的屋里放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坛坛罐罐。任小雄正和奶奶一起,坐在一架与灶相连的被火烟熏得乌黑的木床上用手缝补着破烂的裤子。“屋里这些坛坛罐罐是用来做什么的?”“用来下雨天接雨水的……。”“你的爸爸妈妈呢?”“出去打工挣钱还债啊!”小雄回应的声音很低沉,却一声声如重锤敲在吴行渊心上。老师,这两个字,写来容易,做好真难哪!班上三十多个孩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她分明感到了为人师的无力,却又感到了为人师的压力和为人师肩上的责任。星期一,吴行渊组织全班学生向任小雄捐款,她自己带头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300元,孩子们见状,你三块,我两块地把自家的零花钱拿出来……,全班同学一共捐款536元,钱真的不多,却真的是一份感情呀,当吴行渊和几个班干部一道再次来到小雄家,将钱交到孩子奶奶手中时,小雄眼里流出了泪水,奶奶更是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吴行渊专门组织三个同学成立一个帮扶组,什么题小雄不会做了,其他同学就会主动去讲解。小雄生活上出现了什么困难,也有人第一时间发现转告老师,课堂上,吴行渊总是鼓励孩子回答问题,把给自家孩子买的新衣服送给了他。现在,小雄学习努力了,偶尔还跑到老师跟前说,:“老机好,老机好”。

  

  吴行渊时常跟学生的父母说的一句话是:“把孩子交给我,我不会让你们失望。”每个周末,她都会用电话、短信或者微信的形式主动跟家长联系,把学生的在校情况跟家长交流。班上有位叫李坪和的同学,幼年丧母,父亲迫于生活压力常年在建筑工地上打杂做苦工。孩子性格很是孤僻,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吴行渊主动联系孩子的父亲,让爷俩在电话里说说话、暖暖心,孩子父亲每每提及吴行渊对他孩子及家庭的关心,一个堂堂七尺男人常常感动得湿了双眼。张娜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变得郁郁寡欢,吴行渊主动加上张娜妈妈的微信号码,遇到休息时间就联系她,让母女俩可以经常联系,聊天。肖翔,也是我们初进学校碰上的这个孩子,本学期从流溪中心校转来,孩子父母也在外地务工,奶奶在城里租的廉价房给他做饭,爷爷在农村务农,因为孩子从小跟着爷爷长大,忽然离得这么远了,刚来学校的那段时间上课精力老是不集中、走神,吴行渊就经常主动联系,把爷爷的消息带给孙子,把孙子的学习情况也告知爷爷。这样,爷孙俩少了些担忧与牵挂,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了。真心的付出获得的是真心的回报。现在,班上24个孩子,18人都是留守孩子。孩子们都把吴行渊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慈母、良师、益友”,是吴行渊最好的诠释。现在,吴行渊既是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又是学校教科室主任。在教学中,吴行渊恪尽职守,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刻苦钻研,虚心请教。哪里有公开课,她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听课,学校经费紧张,宁愿自己出钱也要去学习,课余时间,她经常坐在电脑前学习课堂教学实例,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当老师当得好,就要学生作业少,学得轻松,但是教学质量高,学生学得到真知识,吴行渊下起了苦功:多少个夜晚,把孩子安顿好后,为了备好一堂课,她把参考书放在背包里背回家,认真钻研教材好几遍,翻阅大量教学参考书籍;多少个夜晚,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紧急任务,她放弃休息,加班加点直到雄鸡报晓;多少个夜晚,为了让自己站在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最前沿,她阅读教育专著,学习电脑软件到深夜……

  

  天道酬勤。年复一年的苦苦钻研让吴行渊的教学水平有了长足提升,她长期承担学校“示范课”“公开课”“家长观摩课”等,教育教学业绩连年居全县前茅。2012年,在能师云集的渠江镇第一届“红烛杯”赛课活动中,获得了第一名。

  2008年,全国大面积发生冰冻雨雪灾害,那年, 渠县 的冬天特别冷。吴行渊的婆婆犯了阑尾炎,生病住院了,她的子女都不在身边,照料婆婆的重担就落在了吴行渊身上。吴行渊把婆婆送到医院,办好住院手续后又急急忙忙赶到学校上课。一放学就像打仗一样往医院冲。为了不耽搁课程,她上课的时候只有拜托同病房的一位好心的大娘代为照料。好心的同事劝她请几天假,她说:“我们学校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我请假了不是要增加其他老师的负担吗?再说,我请假了班上的几十个孩子怎么办?”直到婆婆病愈出院,她也没耽搁一节课,感动得知道内情的学生和家长热泪盈眶……

  十几年来,吴行渊老师从不因公因私耽误一次工作。即使出差开会,也会将课调来自己上;即使病痛难忍,也要坚持到周末或假期再去检查;即使家有私事,她也不轻易请假办事。她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但她对每期的考核结果,奖金的多少却从不关心,从不计较,从不争论。教务处在年终绩效考核的时候还说:“课上得最多的是吴行渊老师,可是给她的代课金少之又少……”对于这,她只是微微一笑“没事的。”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工作看得很重,把利益看得很淡,没有过多的语言。

  十五年来,吴行渊在学校的时候,跟同事谈的是学生;休息的时候,跟人们谈的还是学生。只要是谈学生的事,她就有用不完的精力,使不完的劲,想不竭的点子,说不完的话语。久而久之,一起工作的老师们都觉得:只有管好学生,做好工作,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父老乡亲。同时,她对同事也是古道热肠,能帮就帮,能多担当点儿就多当担当点儿,吴行渊先后几次帮助学校生大病请长假的老师带班上课,一上就是一学期;别人俩个人完成的工作,她经常是一个人就默默完成,从来没喊苦喊累。

  面对工作,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推脱;面对同事,她真诚以待,互相帮助,共求进步;面对学生,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引导;面对家长,她和颜悦色,热情对待,亲切交流;就是面对楼上楼下的邻居,她也是待之以热情,经常礼貌地称呼“老人家、嬢嬢”,常常帮老人提重东西上楼……楼上楼下的大爷大妈提起这位不知名的老师都夸她是个热心肠的人。

  吴行渊老师以她忘我的工作精神、高尚的人格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尊重与爱戴,孩子们以能成为他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家长们以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他的学生而感到放心与欣慰。渠江四小校长莫婷这样评价吴行渊:她做事,尽职尽责,不因为个人的得失,个人的情绪而影响工作;她工作效果好,在学生、家长中有极高的威望,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有较强的凝聚力,在她那个班上课,想不认真都不行。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由于吴行渊的执著追求,在教育教学的热土上,她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她利用课余时间努力自学,取得了四川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文凭,然后又顺利通过成人高考,在川师大参加本科文凭的函授学习。

  她的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县评比中获奖:2008年12月,她独自撰写的论文《浅谈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写作文》发表在《学苑新报》上。

  她多次指导学生获奖,2010年10月辅导学生完成的作品《自动消化垃圾箱》荣获 渠县 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她为主研人员研究的课题《如何关爱留守学生》获县级一等奖。

  2008年被 渠县 人事局, 渠县 教育局评为“ 渠县 优秀教师”,2010年被评为“达州市市级骨干教师”,同年五月,因为在“红烛杯”赛课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被 渠县 教育局聘任担任 渠县 第一届“红烛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小学思品组评委。

  2011年三月,她在“十一五”期间被达州市教育局评为达州市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

  2012年十一月在渠江镇教育组组织的“振兴教育 从我做起”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2013年被评为渠江镇“优秀辅导员”,期期被学校、渠江镇评为“优秀班主任”。

  “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师爱就应该像春泥一样爱生护花,像镙丝钉一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这句话浓缩了吴行渊对教育事业的全部理解和追求。她以爱的付出赢得了爱的回报,以爱的播种获取了爱的丰收,她用爱心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一个人民教师的人格铸就着教师师德的崇高。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刘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