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比桠上槐花绽放
2003年5月,全县首届新课程标准赛课第二名;
2009年9月,被 渠县 县委县政府评为“县优秀教师”,并代表全县教师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发言;
2007——20011年,当选县人大代表;
2012年全县期末教育质量抽考中,居全县第八名、同类学校第二名;
14年来,先后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
轻描淡写的个人简历,薄薄的荣誉证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想到这样的荣誉会是一个工作才十四年的年轻教师获得的,没有人知道荣誉背后的酸甜苦辣,没有多少人知道荣誉背后付出了多少血和汗。
袁继容, 渠县 双土乡人。2000年9月,年仅20岁的袁继容从 渠县 师范学校毕业。带着对教育的敬仰,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为了忠贞的爱情,在父母的声声责备中,毅然选择了远离父母、条件极其艰苦的偏远学校—— 渠县 青丝乡中心学校任教。虽然年轻,却甘于奉献;虽然偏远,却微笑面对。袁继容,一个平凡的人民教师,在青丝桠上书写着自己的点点滴滴,以默默无闻践行着最初的人生承诺。
开学第一天,新参工的六名教师上了一堂说课,袁继容的说课赢得了好评,她毫无争议地当上了一个有三名教师子女的班级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想象着可以在梦寐以求的讲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袁继容心中特别激动,激情满怀。才工作,什么都不懂,和学生争吵过,家长误解过;一个学期结束,袁继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想想应该取得不错的成绩啊,可是,期末测试中,同年级三个班自己排名最后,袁继容犹如掉进了冰窖。教学成绩上不去,老师嘲笑她,领导也多次找到自己。一个知识点,反反复复教无数次学生始终搞不懂,是自己的方法出问题了?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教书,甚至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呀?夜深人静时,一个年轻教师,一个才20岁的女孩子,面对天上的星星和窗外呼呼吹过的冷风,想起自己的背井离乡,袁继容心里十分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个坚强的女孩,却始终没让它掉下来:我不会被自己打败的!就是这个“菜鸟”,在挫折面前没有退缩。那时,没有网络,知识上有盲点,袁继容进了城常常一头钻进书店;课堂上,她与学生热烈地展开讨论;下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点滴得失;空闲时,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夜晚里,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书籍,精心准备第二天的课程。袁继容相信一句话,只有付出了,就一定会收获,既然成为了一名山乡教师,就必须对得起山里的孩子!
教书14年,就当了14年班主任,袁继容象一个大姐姐,用自己温暖的爱去呵护孩子们的心灵,说是老师呢,其实更象一个孩子王,哪个孩子病了,她带着去医院取药;早晨,她总是早早在来到教室,一个个地抽孩子们背课文,一会帮这个同学系鞋带、整理衣服,一会帮那个同学梳梳头,一会问问这个同学家里的情况,一会找其他同学谈谈心,袁继容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2008年12月,袁继容撰写的《爱心融冰》,在达州市中小学“班主任话细节”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案例”。2009年4月,在全县班主任培训会上,她如是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我觉得充实,开心,十四年,我没有请过一次假,不是有多高尚,我也是一个小女人,只是离开孩子们,每天看不到孩子们的身影,我无所适从。
2002年9月,袁继容新接手了一个班级,班级里有一个叫廖秀丽的留守女学生。由于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廖秀丽言行粗暴、骄傲自大、自我封闭,与同学们的关系不融洽,连班级中的男同学也对她忌惮三分。有一次上课了,她还在与邻桌的一位男同学打架,课堂里乱糟糟的,课桌歪斜,书本散了一地。生气至极的数学老师让他们到办公室袁继容那里去,但她却紧紧地抓住课桌的边缘,埋着头,无论老师怎样劝说,就是坚决不去。下课后,数学老师向袁继容反映了这一情况,其他同学也罗列了很多关于她的种种“劣迹”。作为班主任,袁老师决定与她做一次深入的交谈。中午放学,袁继容面带微笑地早早地在教室门口等廖秀丽,秀丽看见老师,“山雨欲来风满楼”,也许是自己“劣迹”太多,明显有些忐忑。“你的父母呢?”“外出打工了。”“多长时间没见到爸爸妈妈了?”“不记得了,好久好久了。”“家里还有其他亲人吗?”“没了。”“那谁照顾你呢?”“我自己照顾自己。”“你愿意老师来照顾你,做你的姐姐吗?”……没有想象中的疾风骤雨、高声训斥,老师的和霭大大出乎了廖秀丽的意料,这个倔强的女孩,泪水终于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下午,袁继容趁热打铁,在班上开展“关爱留守同学,我怎么办”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同学们就廖秀丽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鼓励同学帮助她。随着同学们的你一言,我一语,廖秀丽冰封的心灵再一次被慢慢融化,留着眼泪在班会上保证与大家以后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从此以后,廖秀丽同学好像变了一个人似得的,不但与同学们相处融洽,而且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一个,捣蛋鬼成了班上的好学生了。
当好一个老师,教书是根本,育人更是关键。有好的学习成绩,没有健康的心灵更不行。“教育需要爱,更需要培养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袁继容始终坚持用“爱”对待每一个学生。2008年5月,一个早晨,袁继容刚走进教室,“袁老师,张军昨天下午放学后想吃‘烤鸭’,把别人家的草垛烧了。”怎么又是他?真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学生。星期六,袁继容踏上了家访之路。张军的家离学校有四五公里远,当深一脚浅一脚到了张军家时,袁继容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破旧塌败的房屋,空空荡荡的居室,桌上除了几个碗,屋里几个装米的缸的以外什么也没有了。看到老师的到来,腿脚残疾、步履蹒跚的奶奶非常激动:“咱家穷,张军妈妈在他出生后不久就跟着别人跑了。爸爸外出打工,也已经好几年与家里失去了联系,我想管好孙子,可是我老了”。张军的家庭状况让袁继容措手不及,拉着奶奶的手,硬是一句话也没说出来,除了同情,心里更是惭愧,自己对学生太不关心了。家访回来途中,她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好好照顾张军,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爱他。从此以后,袁继容时不时的把张军请到自己家里去吃饭,给他补充营养,给他买衣服,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经常询问和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袁继容一点一滴的关心,张军冰封已久的孤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行为习惯慢慢发生了改变。行胜于言,更多的同学纷纷加入到了关爱张军的队伍中,教室里、课堂下,总能看见同学们齐心帮助张军的身影了。
在青丝十四年,最让袁继容难忘的是学校搬迁那时候。三年搬迁,三年辛劳,却是比平时常规教学更加艰难。2007年9月,青丝学校因地质滑坡灾害,学校被迫整体搬迁,选址进行重建,学生全部分流到三个村小教学点上学。袁继容的孩子还不满两岁,体弱多病的婆婆需要人照顾,老公也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但是,时任小学部年级主任的她却主动申请去了全乡最偏远的鸦湾村小学任教。鸦湾村小学距离青丝乡街道约7公里,不通公路,袁继容每天从家到学校要走一个半小时。晨光中,她迎着微风,带着一天的“口粮”出发;风雨中,她踏着满路泥泞,拖着一身疲惫归来;烈日下,她顶着骄阳,流着汗水坚守。鸦湾村小学是一座旧式斗拱房,教学条件极为艰苦,木黑板、长条桌、长条凳,墙壁上到处都是窟窿,学生可以从这间教室钻到另一间教室。冬天,寒风从外面吹进来,冻得人瑟瑟发抖;雨天,教室里就会“雨脚如麻”,学生的课桌只能是东斜西歪。在这里,没有活动场所,下课后她只能呆在办公室里;没有厨房,她用两张旧的长方桌拼搭成了一个简易的灶台;没有水源,她只能下课后到附近的农民家中去提;没有厕所,她也只能去附近的农民家中去借用。因为生活条件极为不便,附件的村民常邀请袁继容到家中做客。袁继容也时常会收到一些特别的礼物:善良的老乡们送来大米和鸡蛋,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甘甜润喉的柚子。虽然村小的工作非常艰辛,但老乡们的认可,孩子们的喜欢,领导们的关怀却总让她乐呵呵地,现在,回忆起这段光阴,她常常引以为自豪:“我累,但我很幸福!”因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袁继容担起了全乡唯一的一个二年级、四年级的复式班教学,一个人干了四个人的活儿。每天上午连续上完三节课,她就急急忙忙准备午饭,匆匆吃罢饭,要忙着批改学生作业,下午又开始不间断地上课。三年时光,袁继容把村小繁重的教学工作扛在柔弱的双肩。但作为母亲,她把女儿丢给了丈夫和婆婆;作为妻子,她把更多的爱给了学生;作为儿媳,她没有更多的精力孝顺婆婆。三年默默的坚守,袁继容几乎是在与时间赛跑。三年辛勤的耕耘,袁老师原本单薄的身体变得更加羸弱。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公多次想为她找领导说说情,但她却笑笑地说:“我走了,孩子们就散了。没事,就当做减肥吧”。
现在,别看袁继容年轻,可是学校的顶梁柱了。教海无涯,一路成长起来,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袁继容总是潜心钻研教材,努力研究课标,查找媒体资料,虚心请教同事,为每一堂课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力争上好每一堂课。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2003年4月,袁继容正在忙着筹备婚礼,突然学校通知她去静边片区参加首届新课标赛课活动,袁继容依然是二话没说,只回答了一个字,“好”,在新婚后的第二天便去片区参加赛课活动,获得了第一名。2003年5月,袁继容参加全县首届新课程标准赛课活动,再次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提到袁老师,孩子们总说:“我们喜欢听她讲课,她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提到袁老师,学校领导总会对她竖起大拇指,“她的工作,我们很放心”。 2009年9月,袁继容被 渠县 县委县政府评为“县优秀教师”,并代表全县教师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发言。站在大会发言上,袁继容心里非常感慨,虽然自己才34岁,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却是付出了很多,面对会场七百多的目光,袁继容却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做好了一位人民教师的本职工作,如果换成其他人,在青丝这个偏远山乡,也会一样的义无反顾的。”2009年,袁继容当选为县人大代表。2012年,有人曾经劝说:“你如今已经‘功业成,名声响’,想法调到城里来吧!”袁继容婉言谢绝了。或许,只有她自己心里才清楚,学生们离不开自己,而自己更离不开这些学生了。
时至今日,袁继容仍然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时,她还不忘帮助青年教师,甘当绿叶衬红花,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和同事们分享。在袁继容的帮助指导下,张丹、王双红迅速成长,成为学校里新的教学骨干。2012年,全县教育系统掀起了“振兴 渠县 教育”的热潮。袁继容整天不辞辛苦,认真组织学生复习,及时批改学生作业,耐心辅导后进学生,过起了“教室——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因长时间埋头批改学生的作业,她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2年全县期末抽考中,袁继容所教学科取得了全县第8名,同类学校第2名的优异成绩。获知这个成绩,袁继容正在双土父母那儿为爹妈煮饺子呢,这个家,她一年很少回来,一学期能回去两三次,更别说为二老煮一顿热饭了。父母对袁继容颇有微词,可是每次看见自己的女儿劳累的样子,却一句也责备不上来。当老公电话告诉自己班平在全县取得好成绩时,袁继容这个看似坚强的女孩,再也忍不住了,她一头倒在妈妈怀里放声大哭起来。13年,自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更多的是,她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没有让领导失望,没有误了一方子弟。13年啊,人生能有几个13年!
“青丝桠,四面爬”。14年前,初入青丝,特殊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经济条件,交通十分不便,与我想象中有天壤之别,生活中常常面临缺水,陈旧的教师宿舍成了危房,被迫住在用陈板隔着的教室里。“你怎么来这儿?”同事们不经意的话语,激起了心中阵阵涟漪,犹豫过,徘徊了,心酸,苦楚无从诉说。但是袁继容没有退缩,一咬牙坚持下来了。袁继容虽然年轻,但在吃苦耐劳上却让青丝的百姓们直挑大拇指,她的教学上的一股韧劲、拼劲让同事们称赞不已。袁继容在教学上的不断成长,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教师的心理历程,透过故事搜导背后的故事,袁继容点点滴滴的教学阅历,更是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写的人民教师。或许,袁继容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她是青丝学校三年迁建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更是全县成百上千名象她同样年轻的优秀教师的缩影,
14年转瞬即逝,14年前的一幕一幕却依稀在眼前。虽然经历了艰苦,但是看见孩子们陆续成长起来,袁继容心里却有说不出的甜。现在,袁继容在青丝学校住的教师周转房,老公、儿子、儿子奶奶,一家四口挤在狭窄的35平方米的房间里,过着学校、教室、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当黑夜降临,她时常远望群山,深深呼吸着乡村空气里弥漫着的泥土气息,她有一种陶醉感,当老师真好,青丝桠上槐花真香啊!(刘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