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镇靠山吃山念活“山字经”

08.11.2013  17:31

    本网讯  (记者 余定洲)    沿着林荫掩映的公路,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是一片绿的海洋,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清新空气令人陶醉。朴树园、栾树园、桂花园、紫荆园、樱花园……园园相连,树树相依,车移景换,让人目不暇接。10月27日,笔者走进恩阳区青木镇鹿台山林场,这个被大家称为恩阳区的后花园的地方,他们靠山吃山,念活“山”字经。

     村镇搭台筑巢引凤兴业   令笔者难以置信的是,在一年前,林场还是一片荒山,杂草丛生,荆棘遍野。   “我们村海拔高,水资源匮乏,地广人稀,山大、地薄、人穷,经济条件稍好点的家庭都迁到山下,或搬到了集镇居住。”鹿台村党支部书记刘自利说,“每看到村民迁出,我心里就特别难受。”   靠山吃山是唯一出路,自己干不行,就请别人来干。经过多次商议,青木镇决定招商引资,挖掘大山资源,改变山大人穷的落后面貌。   一时间,统筹城乡、产业扶贫、招商引资、助民惠民成了政府文件中最热的名词,青木镇开始了“筑巢引凤”的圆梦之旅。   “硬件差,我们就在投资软环境上下苦功夫,简化办事流程,争取村民支持,政府全程协助,对引资企业进行孵化。”青木镇党委书记成万银说。   村民小组会议一次次召开,干部天天走乡串户,村民的观念逐渐转变。但仍有部分村民不买账,花包村三社的李太俊、李太昭等人就提出了反对意见,“早些年,村上组织我们种油橄榄,后来又让我们栽果树,都因缺资金、销路、市场、技术等而夭折了,现在又让我们把土地拿出来种树,失败了我懒得掏树疙瘩。”村民的担忧也不无道理,除了前车之鉴的因素外,交通不便、缺水、土质硬都是制约花木发展的瓶颈。   村镇干部一次次登门,与其促膝谈心,帮忙算经济账,最终赢得了理解和支持。   “老百姓观念得到了转变,土地流转问题得到了解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花包村党支部书记徐昌清说。      企业唱戏撬动亿元产值   去年3月,专业从事绿化工程的四川雨凡实业有限公司进入鹿台村,拟建万亩花木基地,同年,“鹿台园林场”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   修通社路,建蓄水池和泵站,修停车场,在专业化公司的运作下,劣势转化成了优势。林场管理员齐军说:“公司第一年就因技术员水土不服,经济损失60万元。当时高薪从外地聘请了专职技术员,但他不熟悉高山较硬的土质,栽种时要求对树根轻踩即可,结果导致大片林木死亡。最后我们土洋结合,摸索出了适合树木栽植的技术方案,成活率提高到了99%。”   瓶颈一个个突破,林区面积一天天扩大,各类经济林木茁壮成长。   目前,林场内分区域栽植苗木和花卉,一园区一品种。骑龙、石马村种植樱花树15万株,金包、青木村种植樱花树13万株、桂花树30万株,鹿台村种植朴树10万株、栾树5万株,黄桷村种植红叶石兰10万株……鹿台、花包村嫁接银杏、紫荆、桂花、樱花等苗木1000亩。   栽这么多树,销路怎么样啊。管理员佘华海的一番话打消了笔者的顾虑,“引进的公司本身就是做大型绿化工程的,这是订单式栽种,再加上巴中打造‘一城两翼’城市格局,经开区和恩阳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苗木市场商机巨大。”   据统计,全镇现已建成花卉景观苗木3000亩,栽种各类花木200余万株,投资达3000万元。   目前,林场正计划扩大规模,建成万亩花木园。预计2015年开始产出,盛产期将年销售苗木200万株,吸引游客10万人次,年产值超过1亿元。      村民受益走上小康之路   在栾树园,笔者见到了正在除草的鹿台村村民刘清发,他乐呵呵地给笔者算了一下对比账:他家5亩土地,过去搞传统农业,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只留了1亩地种蔬菜,其余4亩土地全部流转出来,按600元/亩计算,仅流转土地一年就有2400元的收入。他们夫妻都已60岁了,又没什么技术,也不能外出务工,现在都在林场做些除草、平地、栽树工作,家门口打工,轻松自由,今年在林场净挣工资3万多元。   “除了技术员岗位外,公司承诺全部使用当地劳动力。”刘清发说。   佘华海说:“林区共有900户村民,就有1200人长期在林场做工,今年共使用劳动力3万余人次,发出劳酬200多万元。”   笔者看到,在绿荫中,新式平房已取代了瓦坯房,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实在在地提升。   据恩阳区农发局局长李永果介绍,全区实施造血式扶贫,着力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新示范。后期将修建乡村酒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产业带动青木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让老百姓再从旅游经济中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