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青春风采 献科大力量——我校暑期社会实践丰富多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方可抵达想要的远方;仰望星空,怀揣理想,探索和追寻能突破重重的高墙。暑假期间,我校学子通过参加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智库优势,将科大力量撒播至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科大精神一路绽放。
深入城乡第一线,关注“他们”爱无声
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及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西南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兵分两路,一组前往绵阳市各区实地考察绵阳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满意度;另一组则来到绵阳市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聚焦残疾人就业问题。
出发前,第一组调研团队成员集中学习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及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了解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的指导思想与战略地位等,对成渝共建的成果和现状有了基本的认知。调研团队在绵阳市市中心、园艺山与游仙区发放并征集了调查问卷,随后赴绵遂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考察,了解到绵遂内铁路已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该铁路项目的建设建成将有利于补齐绵阳铁路道路单一的短板,有利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着手汇总整理调研材料,形成书面调研报告,以激发青年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二组调研团赴牧云轩·绵阳市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了解文创基地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可行性与发展性,并与基地负责人交流了残疾人就业的相关问题。调研团成员们和基地志愿者们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志愿者们在基地的具体工作,并在他们的指导下体验了文创产品的制作,感受到了文创产品的魅力。调研团成员了解到:近年来,助残政策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问题也不断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社会提供的保障性政策和服务迈向了更好的生活。
同时,我校材子飞舸志愿服务团队也针对残疾家庭子女开展了为期十三天的“爱无声”支教活动,活动采取集中支教与入户支教相结合的形式,完成学业课程指导、素拓活动、课外拓展等多项目标任务,致力于为小朋友们提供一段寓教于乐的学习经历。
科教下乡有力量,青春与爱携手行
为积极响应“推普主力乡村振兴”的国家号召,充分发挥普通话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我校“行健自强”服务团一行8人前往我校对口帮扶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地洛镇依子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共语大凉山,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团主要通过在依子村幼儿园两个教学点支教、实地调研等方式,为当地推广普通话工作贡献青春力量,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出发前,志愿者们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支教课程设计、教案设计及诵读、绘本阅读、故事讲解、绘画、手工等技能培训,精心设计了幼儿园支教课程,为推普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训结束后,服务团赶赴依子村入户调研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普通话成为促进交流的纽带,凝聚共识的桥,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
我校科技助力阿坝乡村振兴实践团则来到了九寨沟县,至我校校企合作示范单位参观学习,校企双方积极推动产学融合一体化模式,走“双向奔赴”的战略体系,带动区域就业、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水平,为产业带动九寨乡村振兴,建设特色地方品牌做出了贡献。在这里实践团队成员见到了公司自主设计生产的藏红花茶饮、藏红花精油等一系列产品,并与公司负责人交流对农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功效反馈等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学好党史竖信仰,学史力行有榜样
为深化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庆祝建团一百周年激发的爱团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传递下去,学习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学校社会实践文化传承团队依托四川绵阳的红色资源,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系列活动,持之以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从南山公园到江油市王右木纪念馆、人民公园解放纪念碑,再到西山公园、红军烈士陵园,最后到飞龙山、千佛山……那些红军烈士仿佛就在文化传承团队成员的面前,坚定而沉重的走着。文化传承团队的成员说:“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使命感。革命先辈曾经付出了血与泪,才换来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现在接力棒递到我们手中,我们这些年轻的团员、党员就将要成为时代的领队了。此番红色足迹,走得很累,但很值得。”
文化传承团队还采访了曾经参与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老兵,他们不断重复的“要坚定地信仰中国共产党”一次一次给团队成员们带来心灵的撞击,他们的眼里充满坚毅,诉说着那个属于他和他的战友的时代。
各实践团队即将带着暑期社会实践的累累硕果重返校园,将这段故事镌刻在青春的记忆中,影响着一届又一届西南科大人。青春是萤火绚丽的流动银河,社会是宇宙浩瀚的变换星空,实践是人生丰富多彩的美妙乐章,把握青春,珍视美好年华,“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王丽明 编辑)(校团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