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赢得青年的心——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朱铃

29.12.2016  05:05

深秋时节,寒意袭人,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的九号阶梯教室里却因一位87岁老人的到来温暖如春。他一进教室,在座的师生都自发鼓起了掌。这位老人是中国革命史研究专家、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朱铃。而为了向师生们解读长征精神,此次朱铃专程从成都市远赴160公里外的峨眉山市。

西南交通大学朱铃教授

在朱铃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用来打开工具箱的一把螺丝刀,而是打开心灵的窗户,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仰望星空,看到前进的方向。


中国革命史成为“热门

1929年,朱铃出生于江苏南通,自小爱好文学的他,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1949年,朱铃考上燕京大学新闻专业,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朱铃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后又听从组织安排,到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任教。

朱铃的课堂常常被学生们挤得“水泄不通”。但20世纪80年代,当时一些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枯燥。这种状况令朱铃深感担忧。我们要怎样培养好接班人?“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去赢得青年的心”。朱铃没有批评学生短暂的思想波动,也没有使用点名等强制手段,而是针对新时期的特点、大学生的特质,从教书育人、提高中国革命史教学质量入手,对中国革命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

朱铃和学生座谈,听取意见。他在“有用”二字上下功夫,找到了突破口——理论联系实际。在朱铃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学生们认识到学习中国革命史对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大有益处,兴趣日渐浓厚,中国革命史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他讲的课有温度

以史为鉴、以史育人、声情并茂、以情动人,是朱铃讲课的特色。上过朱玲教授的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学生都知道,朱铃上课从不用讲稿,只偶尔带张小卡片,记上一些重要数据以保证准确。他将教案熟记于心,勤于钻研,精益求精,把课堂当作艺术品来雕琢。他用演讲方法来讲课,力求讲稿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要有文采。

朱铃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五字教学法:简、实、新、理、情。“”是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是实事求是,寓论于史;“”是联系实际,温故知新;“”是史论结合,以理服人;“”是声情并茂,以情动人。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他找准了打动学生的“穴位”——爱国主义。朱铃的课,史料丰富、满怀激情。少数第一次上他课的学生还会带小说,但很快他们就被朱铃精彩的讲课内容所吸引,认真聆听。“他讲的课有温度!”上过朱铃课的学生这样评价。

朱铃说,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作为一名教师,要爱学生、爱教学,这样这门课就不会上不好。


孜孜不倦“传帮带

言传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传。朱铃在教书育人中严格要求自己,起到表率作用。朱铃还喜欢与青年教师和学生交流,他将培育新人、帮助中青年教师成长作为自己的职责。他坚持听中青年教师讲课,审阅他们的讲稿,担任他们的导师。一位青年教师深情地说:“从朱教授那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人品。在他身上看到了如何真懂真信并且真用马克思主义。

退休后的朱铃仍孜孜不倦做着“传帮带”工作。他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骄傲的不是我自己的研究成果,我的成果都在学生身上。”在担任四川省思政课督导员时,朱铃有一次去外校听课,发现一位青年教师讲课很好,便向该校领导极力推荐。在一位旁观者看来,“好像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一样高兴。”他的眼光很准,后来这名青年教师成长为这所学校的一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西南交通大学朱铃教授讲座现场

十八大召开后,朱铃应邀在所属学院带头宣讲十八大报告精神,并建议学院组成宣讲团到校内外宣讲,效果显著。就在不久前,他还为学校离退休教职工党员、新生解读长征精神,继续上着一堂堂生动的党课。他说:“几十年风风雨雨,感情至深,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生已经分不开了。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12月28日)

链接: http://www.cssn.cn/sf/201612/t20161228_33611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