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

24.10.2018  09:23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主要内容如下。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发〔2017〕12号),按照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省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序言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注重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引领青年勇担时代重任,支持青年在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全省青年发展事业取得巨大进步。青年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政治面貌总体健康向上;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及文明程度不断提升;青年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参与社会事务渠道更加畅通,发展权益得到更好维护,青年发展环境更加优越。
  青年是治蜀兴川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四川各项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部署相比,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完成治蜀兴川的新任务、满足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四川青年发展事业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青年思想教育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有待增强;部分青年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创业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承发展需要加强;青年在工作、生活、社会交往、子女教育、住房、健康等方面需要更多帮助,对民主、法治、公平等方面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各民族青年之间交流交往交融需进一步加强,推动青年民族团结进步措施需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共同促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形成。这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把青年发展摆在事关全局发展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构建更加完善的青年发展工作体系,出台更加有力的青年发展举措,营造更加良好的青年发展环境,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
  一、指导思想、根本遵循、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自觉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牢记青春使命、奋发务实进取,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青春力量。
  (二)根本遵循。坚持党管青年,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关心青年成长,促进青年发展。坚持青年为本,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尊重青年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畅通诉求渠道,服务全面发展,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坚持改革创新,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将青年发展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完善法治保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共青团协调、各方齐抓共管青年发展事务”的服务青年发展机制。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具有四川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初步形成,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生动实践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到2025年,具有四川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青年发展事业格局全面形成,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逐步成长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生力量。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四)青年思想道德发展目标:广大青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政治素养、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
  发展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组织青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构筑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在青年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持续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强化党史国史、近现代史、改革开放史教育。
  强化分层分类引导。面向中学中职学生,引导他们从小确立人生奋斗的远大志向,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面向大学生,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面向职业青年,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岗位建功等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单位、社会、国家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面向进城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农村青年,广泛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政策新变化新机遇,引导他们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
  创新网络思想引导。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团结、带动和壮大网上积极力量。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注重由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变,推出一批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深入实施“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积极传播依法、文明、理性的上网理念,引导青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广泛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到2025年全省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数量达到300万人。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五)青年教育发展目标: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力争达到13.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50%。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建设西部创新人才高地。
  发展措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育人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团教协作,普遍建立中学生团校,将中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逐步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发展特色鲜明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评价管理体系改革。持续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创建。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优质均衡发展。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公共教育投入力度,扎实推进藏区教育振兴计划、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教育等计划。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全面免学费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政策,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完善并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
  深化社会实践教育。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向青少年开放,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引导社会公共资源为中小学教育服务。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构建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大力推进四川省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青年入学、就业、社会实践等相关数据,联合开展青年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工作,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加强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学生军训、军事夏令营、军营开放日等实践活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主阵地作用,宣传国防知识、弘扬国防精神,激发青年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动员青年投身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八大战役”。教育引导青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保护母亲河”等形式多样的青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倡导低碳环保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营造崇尚勤俭、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形成“青年先行、公众参与、社会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青年社会教育投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性职业培训场所、市(州)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实训基地、县级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畅通继续教育通道,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组建青年社会教育导师专家库,构建青年社会教育大数据平台。持续推动网络学习空间载体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基本建成网络教育信息化体系。
  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以“天府英才”工程为统揽,实施“千人计划”“天府万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川计划”等,加快集聚培养高精尖缺的战略科技人才、各类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引导青年人才向基层一线、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流动。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造,加强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改革青年人才管理体制,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开发、分类评价、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重点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领域培育高素质的青年工匠和技能人才。
  (六)青年健康发展目标:着力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健康素养持续提高,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发展措施:强化青年健康意识。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健康科学知识宣传,编撰和出版有关生命教育的读物,引导青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组织青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增强青年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广泛开展禁烟宣传,让青年成为支持禁烟、自觉禁烟的主体人群。完善艾滋病、性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机制,推广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降低发生率。广泛开展禁黄、禁赌、禁毒、禁传销等宣传教育,加强娱乐场所监管,为青年营造健康生活环境。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有效控制在职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大力提升青年交通安全意识和技能。
  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面提升在校青年的体质达标率。完善青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城市、乡镇、村(社区)普遍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和场所,推动县(市、区)“一场一馆一池”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组织青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建立青年体质监控体系,降低青年传染病发病率、肥胖率、吸烟率、近视率等。对青年开展均衡膳食和营养宣传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青年的营养健康水平。重视残疾青年的专业康复训练服务,加强辅助器具的推广和适配服务,确保残疾青年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鼓励和支持青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
  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在高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专业教师。构建和完善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及时为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等伤害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干预和服务。加强源头预防,注重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分析,解决或缓解青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七)青年婚恋发展目标: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理念进一步普及,青年的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青年婚姻家庭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发展措施:弘扬文明婚恋风尚。将倡导婚恋文明新风融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体系,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加强高校学生婚恋观教育,强化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打造正能量的婚恋影视作品、新闻栏目和文化产品,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舆论导向。积极开展融入婚恋文明内涵的社区服务、法律援助、文化宣传等群众性活动,倡导文明、节俭、环保的婚庆文化,宣传婚姻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丰富婚恋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载体。
  服务婚恋交友需求。加强对青年恋爱交友过程、婚姻家庭生活的心理和行为指导,开展专业化咨询服务,引导青年端正择偶观念和家庭观念。加大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依托“青年之声”“青年之家”等服务阵地搭建青年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婚恋交友活动,助力单身青年“脱单”。鼓励社会组织承接青年婚恋交友领域的公共服务,推动工作项目化、社会化、事业化发展。
  促进婚恋服务规范发展。建立健全婚恋交友信息平台、婚介婚庆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工商、公安、民政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推动实施婚恋交友平台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加大个人用户信息保护力度。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骗婚等违法行为。推动青年婚恋平台信用建设,拓展群团组织、青年、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的渠道,培育一批诚信度高的青年交友平台。
  开展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教育。广泛开展青年性健康、婚前保健和生育知识宣传教育,提升青年生殖健康水平。加强网上巡查监管,有效遏制淫秽色情信息对青年的不良影响。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加大适龄青年婚育辅导、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力度。为未婚先孕青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和健康咨询及后续服务。
  保障青年在婚姻和生育中享有的法定权益。依法处理包办、买卖等侵犯青年婚姻自由的行为。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对在婚姻和生育中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青年,司法部门及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提供必要帮助。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探索在物质、假期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多支持。
  (八)青年就业创业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在较高水平。青年就业权利保障更加完善,青年的薪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活力明显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创业环境更加优越。
  发展措施: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围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吸纳青年就业。深入实施“创业四川行动”,推动创业支持政策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统筹协调,形成完善的青年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青年创业环境,搭建服务青年创业支持平台,多形式宣传青年创业政策,着力解决青年创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强青年就业服务。推进青年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为青年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介、就业帮扶等多元化服务。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积极培育、认定一批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加大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统筹实施力度,继续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建立健全就业培训体系,加大贫困家庭子女、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重点青年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到2025年建设30个以上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完善青年就业、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诉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健全青年就业统计指标体系,为落实完善政策、实施精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青年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广泛发挥青年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中的先锋作用,引导青年积极投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扎实开展创新创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现代青年农(林)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加强返乡青年创业服务支持。加强青年创业金融服务,鼓励各地开展青年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建立青年创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创业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及各类青年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阶梯型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鼓励青年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产业化、商品化、资本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年创新创业。广泛开展青年创新创业竞赛,搭建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宣传青年创新创业典型,激发青年奋斗精神。
  (九)青年文化发展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青年中更好传承和弘扬,青年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显著增强。具有四川特色的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青年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青年对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发展措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特别注重在学校开设青少年传统文化必修课。深入挖掘古蜀文明、三国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巡展巡演、赏析讲座等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民间文艺传承。大力推进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的长效机制。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以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型文化载体为抓手,推动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丰富青年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乡村文化、网络文化等为载体,鼓励基层开展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推动青年人均年度图书阅读量、艺术鉴赏和科普水平逐年提高。鼓励青年积极运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曲艺、杂技、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参与文化创作,大力支持青年题材优秀作品生产发行和推广交流。积极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深化青年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学习、吸收、借鉴优秀文化成果,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好四川声音。
  建设青年文化人才队伍。通过专项培训、项目资助、导师带徒、专家推介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青年文化领军人才。依托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培养工程,提升青年在巴蜀文化英才中所占比例。实施青年文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培育川剧、四川曲艺等传统本土特色文艺的后备人才。实施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搭建青年艺术家创作成长平台,支持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来川发展,鼓励本土青年艺术家进行创新实践和学术研究。鼓励“三支一扶”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不断培养壮大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完善青年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青年文化需求、文化观念、文化潮流动态变化的理论研究,引领和指导青年文化实践。鼓励和支持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站、移动终端等创办青年专题节目、栏目和专区,提升青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加快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推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青年文化建设项目的资金倾斜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深入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文化传承行动,发挥青年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扶持以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发展。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年文化建设。
  (十)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发展目标: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更加丰富畅通,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在促进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青年投身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同青年群体相互理解尊重。青年对外交流合作更加主动、更加自信,领域更加广阔。
  发展措施:完善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四川共青团改革,进一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巩固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深化区域化团建,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园区和互联网行业等领域团建,完善青年社会参与的基本组织体系。以青年需求为导向,以“青年之声”“青年之家”等线上线下活动阵地为依托,广泛开展青年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加强共青团对青联、学联的指导,发展培育青年社团,更好地引导和服务青年健康成长。支持共青团、青联、学联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参与青年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
  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注重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组织骨干、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党员、优秀团员纳入团的各级领导机构,保证基层群众代表的合理比例。支持共青团、青联就涉及青年成长发展的重大问题,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社会有关方面协商探讨、提出意见、凝聚共识。对涉及青年切身利益特别是事关特殊青年群体权益的事项,有关部门要与共青团加强沟通协商。共青团要及时向青年了解利益诉求、通报重要决策事项,引导青年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表达利益诉求、依法有序参与。推动“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促进青年更好实现社会融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为青年接触社会、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有效指导。强化对未稳定就业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青年、新媒体从业青年、少数民族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归国留学青年等青年群体的联系服务,促进各类青年更好融入社会。打造“志愿四川”工作品牌,加强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应急、社区、关爱、大型赛会等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举办各级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志愿服务交流展示活动,积极通过社会力量吸引带动青年广泛参与各类社会服务。推动形成鼓励青年多样化参与、支持青年个性化发展、宽容青年失误的社会氛围,为青年更好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搭建党委、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沟通交流平台,支持青年社会组织依法自主开展社会服务。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完善工作机制,重点支持行为规范、运作有序、公信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建设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平台,推动各地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项目资金支持、提供阵地场所、培训骨干人员等方式,引导和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改善青年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民政部门、群团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发挥作用的管理体系。
  增进不同青年群体交流融合。增进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企业家、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新媒体从业人员、高校青年教师、归国留学青年等群体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参与。充分发挥青联组织联系广泛优势,优化青联委员结构,有针对性地吸纳新的社会阶层青年、青年职业农民、青年技能人才等新兴青年代表,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的联系和引导。推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青年群体互动交流,增进理解、认同和包容。
  加强青年对外交流。以“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为统揽,将青年对外交流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建立外事侨务、台办、宣传、共青团等部门定期会商、长远规划、保障有力、统筹协调的青年对外交流工作机制,打造富有四川特色、青年特点的对外交流品牌。引导青年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层次多元的青年对外交流活动,展示四川形象、传递四川友谊。引导鼓励港澳台青年到四川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十一)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发展目标: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更加有力。全省“大权益”工作格局逐步构建,青少年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受到有效打击和遏制。
  发展措施: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深入贯彻实施涉及婚育、教育、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强涉及青少年发展和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适时修订《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制定四川省预防青少年犯罪实施意见等法规制度。建立健全涵盖社会保障、社会保护、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参与社会发展等内容的未成年人地方性法规及相关制度。
  健全权益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组织代表和反映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作用,进一步拓展青少年权益表达渠道,推动解决青少年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搭建权益维护平台,构建权益维护工作网络,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建设,发挥12348法律服务热线作用,鼓励专业机构和人才积极参与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探索设立“四川省青少年权益保护基金”,为困难青少年发放救助金、提供维权服务。建立健全基层青少年维权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相关行业(系统)基层单位“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加强监护缺失、受到监护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严厉打击拐卖、性侵害、遗弃、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探索“一站式”办案方式,避免对未成年被害人造成二次伤害。探索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权益联动保障机制,推动落实综合救助工作,帮助未成年被害人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完善青少年涉毒问题监测处理机制,组建省、市、县三级“禁毒志愿者联盟”和禁毒帮教团队,建好用好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依法惩处涉及青少年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打击各类校园欺诈行为。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涉及青少年的网络违法犯罪。
  (十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发展目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现常态化、全覆盖,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显著提升,成长环境不断净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具有四川特色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逐步形成,青少年涉案涉罪数据逐步下降。
  发展措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围绕法治四川建设,大力推进普法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教育引导青少年明确基本的法律底线和行为边界,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完善兼职法治副校长、辅导员的配备,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开展“以案说法”、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作用,制度化常态化组织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面向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制度。积极发挥律师等第三方力量作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全省青少年普法网站建设,构建法治宣传教育云平台。发展壮大青少年普法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培育普法优秀志愿者团队。
  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推进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强化警校互动,推进“护校安园”行动,完善校园异常信息收集、研判、处置机制,有效遏制校园欺凌、暴力行为。开展安全教育和文明校园创建,营造安全阳光的校园环境。清理和整顿社会文化环境,坚决查处含有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迷信等内容及非法出版、侵权盗版的青少年出版物。规范上网营业场所服务管理,完善网络文化、网络出版、网络视听节目审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定期开展“净网”等专项整治行动。
  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在县级全面推行并不断深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建立覆盖完整、切实有效、主责清晰、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按照“归口排查”和“属地管理”原则,探索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和安全稳定隐患风险排查整治,防控重点青少年群体引发影响社会治安大局的重大案(事)件。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改革入学程序,强化师资和经费保障,不断提高教育矫治水平。强化家庭监护和学校教育职责,防止青少年脱离与家庭、学校的联系。加强对不在学、未就业闲散青少年的跟踪服务管理,建立稳定联系,解决失学、失业等问题。加大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力度,切实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刑、强制戒毒、被羁押人员未成年子女。
  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贯彻落实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深化未成年人司法改革,探索少年司法工作体系建设,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全面加强专门机制建设,明确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相关规定和配套衔接机制,统一执法标准,探索建立未成年人司法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建立未成年人司法异地协作网络,改革完善未成年人收容教养制度。在侦查、起诉、审判、刑事执行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落实相关特殊保护制度。建立未成年犯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相协调的刑罚执行体制。严格落实对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别关押的监管制度。强化个案矫治和分类教育,探索开展循证矫正工作。建立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司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完善未成年人社会关护体系。做好未成年犯刑满释放、解除社区矫正时的衔接管理和安置帮教,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到2025年全省建立观护帮教基地80个以上。
  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健全省、市、县三级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治理总体方案,强化人员、阵地、经费等基础工作保障,加快形成有效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监测评估机制。
  (十三)青年社会保障发展目标:建立健全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协同性好的青年群体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构建青少年群体应急服务机制,逐步实现青年社会保障全覆盖、均等化。
  发展措施:完善青年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和托管服务,有效缓解青年的子女教育难题。将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青年群体统筹纳入本地住房保障范畴,切实解决青年的住房难题。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社区医疗养老机构发展,缓解青年特别是独生子女青年赡养和照顾父母压力。贯彻落实《四川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推动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有效覆盖、反应及时的救助保护体系。对因意外变故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给予临时救助。为家庭困难的失足、失管、失学、失业、失亲青少年提供就学、就业、就医等救助保障。充分发挥福利机构和救助保护机构作用,保障收留抚养或临时监护青少年的基本生活,维护其合法权益。
  扶助残疾青年成长发展。建立健全涵盖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残疾青年保障体系,依法保障残疾青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为残疾青少年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实现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95%。依托四川省“百万残疾人就(创)业增收工程”、居家灵活就(创)业等项目积极扶持残疾青年创新创业。在残疾人公益岗位就业和辅助性就业中确定一定比例残疾青年专岗,全面落实残疾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将残疾青年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青年的社会风尚。
  做好其他重点青少年群体关爱保障工作。健全流浪未成年人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早期预防干预机制。为进城务工青年及随迁子女共同生活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帮助,缓解阶段性困难。加大对受艾滋病影响致孤儿童的关爱保障力度,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对符合治疗条件的青少年感染者和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比例达到90%以上,治疗成功率达到90%以上。依托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工作,为服刑、强制戒毒、被羁押人员未成年子女特别是无人监护未成年子女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及教育辅导、监护指导、定期探访、生活照料等服务。
  (十四)青年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目标: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青年内心深处。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民族地区青年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根基更加巩固。
  发展措施:加强青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各族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各族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生态观,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重引导青年自觉把民族意识融入国家意识,抵制民族分裂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施“互联网+青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行动,推动各族青年在网络空间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研究和政策宣传,加强青年民族团结进步课程研发和项目研发,推进青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青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
  增进各民族青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城市少数民族青年工作,促进四川内地青年与民族地区青年交流,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等日常事务入手,不断增进各民族青年间感情。提高民族地区青年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传承推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支持创作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作品,开展青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果巡展巡演活动。吸引民族地区青年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让各族青年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发挥骨干作用。
  大力培养民族地区青年人才。积极引导优秀青年到民族地区工作,大力培养民族地区急需人才。组织动员少数民族青年积极投身民族地区发展,特别注重发挥少数民族青年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等群体作用。培养面向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一系列优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打造一批以民族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加大民族地区青年创新创业创优项目扶持力度,积极培养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技术能手、创新创业青年人才。
  提高青年民族团结进步保障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加大对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青年救助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为少数民族贫困青年提供帮扶。加大禁毒防艾工作力度,加大对受毒品、艾滋病影响的少数民族青年的关爱力度。提高民族地区普法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发展壮大民族地区青少年普法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完善少数民族困难青少年法律援助机制,发展通晓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法律人才队伍,维护民族地区青少年合法权益。
  三、重点项目
  (十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强化大学生骨干培养,开设“四川省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暨民族地区“9+3”学生骨干培训班,分省级、市级和校级实施,着重将在川高校大学生骨干、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骨干中的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培养对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学习和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省级层面每年遴选200名左右进行针对性培养。
  (十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教育全过程,不断创新载体方式,搭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熏陶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选树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青年典型,引导青年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十七)青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实施青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以活动、场地、组织建设为重点,统筹校内外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市场等协同促进青年体育发展。培育青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加强和完善青年健康关键指标监测评估,定期公开发布监测结果,倡导健康生活习惯,控制肥胖、近视、龋齿等常见病发生率。改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激励青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十八)青年就业创业促进工程。紧扣青年就业创业实际需求,不断健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坚持就业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搭建青年就业见习平台,广泛开展青年就业实用技能培训,帮助青年科学规划成长路径、全面培养职业素质、系统提升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SYE)”等青年创业专项扶持项目,开设青创课、创建青创园、建立青创金、举办青创赛、借力青创云、探索青创板,打造服务青年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圈。加强青年创业典型宣传,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
  (十九)青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到2025年,挖掘、培养100名青年文化领军人才,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沙龙、传统文化课堂等,增强广大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青年带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有文化修养、文化创意和热心文化公益服务的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规模化培养1000名青年文化志愿者,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组织全省1万名青少年开展文化游学活动,举办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组织到博物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和“重走长征路”革命文化线路进行参观、学习和实践。
  (二十)青年网络文明发展工程。加强四川青年网、四川青年之声等青年门户网站、青年公益组织专属网站及“两微一端”平台建设,打造一支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引导青年依法、文明、理性上网,合理表达诉求,在重大事件中发出四川青年好声音。鼓励和支持符合主旋律、充满正能量、青年易接受的网络新媒体文化产品。扶持一批青少年新媒体领域社会组织,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可靠、具备创新意识的青年网络人才。倡导网络公益活动,使互联网空间成为青年成长的温馨家园。
  (二十一)青年志愿者服务发展工程。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在“志愿四川”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实名注册制度,加快平台改造升级,实现与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到2025年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总数突破500万人。构建分层分类志愿服务项目库,扩大基层志愿服务组织覆盖面,加强激励评价、保险保障等机制建设,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便利化开展。加强志愿文化建设,推出志愿文化产品,深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选派400名以上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川开展志愿服务。壮大和规范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深化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积极参与并做好重大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
  (二十二)青年民族团结进步“百千万”促进工程。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优秀青年百人培养计划,每年重点培养100名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青年领军人才。实施四川省青年民族团结交流千人计划,每年组织1000名各族青年代表开展“重走长征路”“各族青年手拉手”等交流活动。实施四川省青年民族团结进步培训万人计划,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民族研究机构、青少年研究服务机构等单位和民族博物馆、历史展览馆等场所的作用,每年开展培训学习、实践体验、知识竞赛等活动,举办青年民族团结进步论坛,开展青年民族团结进步项目和课题研究,每年覆盖民族青年1万人以上。
  (二十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完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政策体系,到2020年建立不少于1.1万人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对培养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具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继续教育资质的培训机构的支持力度,创建一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重点实训基地、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示范项目,支持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制定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深入推进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选派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工作,逐步实现每个“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配备1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二十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广泛收集青年在求学、实习、就业、创业、婚恋、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加快建设四川省青年信用信息系统,建立青年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目录,实现与“信用中国(四川)”系统共建共享。建立健全青年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修复机制,开发青年信用应用产品和服务,在学习教育、就业创业、婚恋交友、信贷租赁、医疗健康、出行旅游等重点领域提供精准服务,提升青年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支持各级团组织开展公益性信用服务,支持信用服务机构提供商业信用服务,建立公共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青年信用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开展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项目绩效评估,编制青年信用体系年度发展报告。
  (二十五)青年对外交流促进工程。持续开展国际友城青少年“看四川”夏令营、中外大学生四川感知行、香港大学生四川实习计划、台湾学生天府夏令营等品牌活动,促进常态化青年互访交流。在“海科杯”全球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四川推介会等重大对外交流活动中设置青年专场活动,增进青年交流。实施青年人才交流计划,组织省内优秀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文艺工作者、青年技能人才、青年农民、青年大学生、民族地区青年等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参访,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四川青年人才。
  (二十六)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工程。将青少年阵地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对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到2025年实现省、市(州)、县(市、区)各至少设立1所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运营和管理,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运营水平,发挥好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作用。制定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分层分类实施教师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养专业带头人,打造师资人才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科研水平。建立健全四川省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阵地发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加强评估结果的运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团省委;参加单位:省委宣传部、教育厅、财政厅)
  四、组织实施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关心支持青年事业发展,积极回应和解决青年关心的问题,为青年成长成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要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问题,负责推动规划在本地落地落实,县级以上团委具体承担规划实施的协调、督促职责。
  (二十八)细化工作举措。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领域的具体工作举措,分解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督查,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将本规划实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青年发展经费投入,特别是要将本规划实施的重点项目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保障力度。要加大青年发展规划的宣传力度,营造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九)强化理论研究。加强四川省青少年工作决策咨询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四川省青少年研究会等青年类学术研究团体作用,开展涉及各领域青年发展问题的研究。鼓励党校、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加强青年学研究,建立青年学研究基金,举办青少年发展年度论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切实服务青年发展。
  (三十)建立监测机制。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制定和调整促进青年发展政策措施,推动本规划实现。规范完善与青年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机制,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建立和完善省级青年发展监测数据库,编制四川青年发展相关报告。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中央政治局同志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习近平为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在京闭幕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27日下午在北京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汪洋主持召开全国政协第十六次主席会议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在京举行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26日上午在北京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逆势上扬外贸稳
  外贸关乎就业,外贸影响预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