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14个“穷兄弟”是如何脱贫的

08.06.2014  11:15

    5月18日,青川县苏河乡三凤村,村民正在修路。“这条到上马灯社的路,将打通三凤村与外界连通的最后一公里!”苏河乡下派该村第一书记刘莉告诉记者。

    三凤村是青川县扶贫攻坚的14个特困村之一。经过两年努力,截至2013年底,青川14个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国定贫困线200%多,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94人。14个“穷兄弟”是如何在扶贫攻坚中摆脱贫困的?集中帮扶:领导带头沉下去

    青川县是革命老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和汶川地震极重灾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2011年底,青川县委调研后,对全县268个村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排位,将排名靠后的14个特困村纳入首批扶贫攻坚名单。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我们对14个特困村确立了‘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的工作思路,采取‘集中时间、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坚’的方式,进行全域覆盖、全方位扶贫攻坚。

    青川县委规定:主要领导每年到14个特困村调研指导不少于3次,帮村工作组领导每月到村调研指导或现场办公1次;每名县领导挂联3至5户特困户,每个县级部门挂联10至15户,每个正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1户特困户,每年为结对户办1至2件实事;14个特困村扶贫攻坚任务和干部帮扶脱贫目标均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内容。

    该县还公选了10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担任驻特困村专职扶贫副乡(镇)长;为每个特困村选派1名党员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实行“不脱贫、不脱钩、不调动、不提拔”的“四不政策”。发展产业:突出特色“招牌

    “县委宣传部帮助修起了8公里多水泥路、建起4口蓄水池、全村107户入户路到家,进行了改厨、改厕、改灶和建沼气等风貌改造……”三凤村村支书李桂华介绍,列入特困村帮扶后,全村的魔芋、长毛兔、药材、核桃、银杏产业发展壮大,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96元,今年预计可达7000元。“扶贫攻坚着力整合资源,强化投入。”青川县县长罗云说。

    在投入上,该县财政每村每年投入资金4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

    在社会帮扶上,结对帮村县级部门单位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捐资捐物,送技术、送信息,倾力帮扶特困村;在整合项目上,对扶贫移民、农业、林业、水务、畜牧食品、交通、以工代赈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打捆安排,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以农户为主体,大力推行“民办公助”、“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项目建设机制。

    该县还制定了第一轮特困村脱贫致富三年计划实施意见,分村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出特色“招牌”。

    在马公乡朝阳村,村民何自恩正在地里管理柴胡。去年因连续洪涝灾害,何自恩种植的柴胡收入有所减少。今年,他将柴胡种植面积扩大了20亩。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种植柴胡400亩。按照目前每亩5000元的市场价格计算,全村仅柴胡一项可实现200万元收入,平均每户增收5000元左右。

    姚渡镇王家村着力打造“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生态产业亮点村”,一个半月后将建成400多亩标准化大棚香菇基地。(记者 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