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网商锐减 "七年之约"为何难抵"二八定律"

07.05.2015  11:43

  

  王淑娟到蜂农家里收蜂蜜。柳桂华摄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阿里巴巴与地震重灾县青川县政府签署“七年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但7年后当地网商仅存20多家——

  核心提示》》》

  在阿里巴巴的帮扶下,青川网商从2009年起步,2011年一度冲上百家,但却从2012年起进入相对停滞期。

  青川电子商务发展谋划一场转型和升级:外力借助阿里“村淘”项目,内力靠自身为生态农产品分等定级等手段。

  2009年3月,一个头戴黑色短檐软帽的浙江人出现在青川,他在颠簸的山路上走了16个小时,两次在支离破碎的公路边用餐。这不算什么,让他不适的,是两天内不通畅的网络。

  他曾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问自己可以做什么,阿里能做什么?企业能做的事情是创造就业机会。”他叫马云。

  震后,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阿里巴巴与青川县政府签署了“七年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电子商务发展。“7年之内,持之以恒。”马云说:“像青川这样的贫困落后山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另辟蹊径。我希望青川这个试点可以成为一个样本。

  今年5月12日,七年之约就将到期。怎样评价成效?是就此打住还是继续前行?站在七年的十字路口,记者走进青川,解剖这一“七年之约”样本。

  A七年之间爆发期与停滞期

  马云造访青川半年后,赵海伶的网店开张,主销当地乡野山货。她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者之一。也就是那时,偏僻的县城出现了最早一批网商创业者。

  阿里巴巴在产品推广、流量引入方面,给予了创业者较大帮扶,甚至在青川县设立“阿里之家”,派遣员工开展电商培训。青川36个乡镇,时常见到激情四射的演说者。

  地震极重灾区、马云“代言”、自强精神、消费者心态,这些因素叠加,使青川网商获得了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关注度。

  但网商真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却是在一个“大事件”之后:2010年9月,赵海伶荣获“全球十佳网商”,此时,距其创业不过一年时间。“山货大王”的励志故事,点燃了80后们的创富热情,不仅青川青年们回归故土,甘肃、陕西、青海的也来了。2011年,不足3万人的山区县城,网商的规模一度冲上百家。

  不过,网店的成交量,与李明笛的设想有些出入,“总体距离期望值有些远。

  李明笛是来自青川的一位年轻妈妈,她认为自己不懂网络营销技巧,劣势明显,便调转船头,服务那些创业者——青川此前只有1家快递公司,她成立了第二家。

  如今,李明笛运营快递业务已是轻车熟路,全县淘宝电商85%左右的订单都从她那里寄出。但包裹的数量并不算多,去年,她总计寄出了不到4万个包裹,约2万个来自电商,平均一天55个。

  包裹数量不多,直接原因是电商数量急转直下。对于现在青川电商的数量,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比较受认可的一种说法是,还有20多家,活跃的只有10多家。“二八定律”现身:100家青川网商,如今只剩下20多家。

  数据表明,青川电子商务在经过前期的快速增长后,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停滞期。网商交易额2012年达到692万,2014年1000余万,远低于淘宝网或我国网络零售的增长速度。同样致力于农村电商的浙江县级市遂昌,拥有网商1500多家,2014年网上销售额达到5.3亿元。

  对于“七年之约”抵不过“二八定律”,当地人有些惋惜,“为什么有大BOSS支持,青川的网商不是200家、500家或者更多?

  B网商江湖剩下的“姐妹花

  即使远在青川这样的四川边城,互联网的江湖上,也不缺少成败得失,浮浮沉沉。

  青川人调侃:青川的形象大使,是大熊猫和两个女人。两个女人,是因网商声名鹊起的赵海伶、王淑娟,也是青川网商中“剩下的成功者”。

  青川县城一个叫赶场垭的地方,有栋不显眼的4层小楼,那里是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大本营。赵海伶在青川有12人的团队,负责打理基地、收购、接单、打包、推广等一切事宜。

  她是许多创业者心中的榜样:去年,她的销售额超过了2000万元,其中网上销售额约占一半。

  销售结构表明,赵海伶已不再是单纯的网商,她在成都、广元等地开设实体店,产品还进入了大型超市。而且,她也不再是那个在大山深处收散货的小姑娘,她有了合作的种植基地,也建起了加工厂房。

  公司员工王亚丽坦言,他们目前线上线下一起做,各有各的难处。“线上活动如果做得好的话,容易引发销售爆点,但这个爆点有时又难以捉摸。线下活动会产生一系列的条码费、入驻费、推广费、营业员工资。

  “不过事业发展壮大的过程本来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王亚丽说,赵海伶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这些“成长的烦恼”不算什么事。

  另外一位姑娘,王淑娟,身上标签众多——海归、阿里赴美上市敲钟女孩、卖蜂蜜的甜蜜女孩。

  不过,尽管都是“明星网商”,王淑娟去年的销售额与赵海伶相去甚远,她说“去年只有几十万”。

  从去年初开始,她就忙于“特色中国—青川馆”商城的申请。她的愿望是借助公共平台,帮助更多的青川网商把土特产卖出去。她还给青川馆想了一个品牌商标,叫“念初心”——念青川,勿忘初心。

  青川馆倒是申请成功了,也由她负责运营,但是淘宝方面有要求,运营之初不能在上面推送自己店铺的产品,“现在是店铺赚的钱补贴青川馆的运营。

  青川县委常委、分管电商工作的刘晓彬分析“姐妹花”能成为“剩下的成功者”的原因——

  耐得住寂寞,懂得坚持和积累,依靠诚信,踏踏实实卖东西、做事情。

  她们身上都有理想主义的东西,人如果只是为了生计去创业是绝对做不好的,一定是为了理想去创业。

  C大浪淘沙出局的为何出局?

  据分析,当前青川20多家活跃网商中,多数每个月的销售额在2000元—1万元之间。

  刘伟是当地农民,他的产品定位于“极品”,数量少但价格贵,每个月的销售收入超过万元。不过,他的主业是一名货车司机。

  李明笛开了物流公司,淘宝店也没关停,现在每天还能有几单交易。她与刘伟有个共同特点,70%-80%是回头客。

  “好评”带来了回头客。“有些人出局,则是被‘差评’清退的。”王淑娟说,阿里巴巴曾在上“聚划算”、“直通车”等方面给予青川网商们大力帮扶,有段时间赚钱容易,“但一些人不重视质量,得到很多差评,只有关门。

  2012年5月,赵海伶再次参加“聚划算”活动,被要求提供QS食品生产许可证,否则不予上架,丝毫没了商量余地。

  获取QS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提要有营业执照、厂房、设备。无疑,绝大多数网商没有这样的实力。赵海伶碰壁,让她下定决心建设加工车间,这也是其最终能够走向线上线下并重的重要一步。

  淘宝人士亦认为,如果只是靠阿里巴巴给的资源,青川电商难以走得更远,最终还得拼产品质量和服务,经历市场的洗礼。

  首当其冲的,是淘宝规则的洗礼。网商们普遍反映,现在推广费用越来越高。据测算,吸引一个点击量,需要3—5元的费用。

  王亚丽说,购买服务软件、打单软件,参加直通车、钻展,都是要付费的,每个月网上推广差不多四五千。

  王淑娟说,店面装修、推广都是很费脑筋和时间的事,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在运营青川馆的过程中,她还体会到了很多“宏观层面”的因素。

  淘宝的搜索、排名方式对农产品不是很有利,它会按上新度、销售量排名,农产品在这些指标上不容易靠前。“什么最能代表青川?”王淑娟说,她在装修网店时,想找一个能够代表青川的图片,但至今都没有找到特别打动自己的。她认为,这是打造区域品牌的“硬伤”。

  除了黑木耳以外,青川还有蜂蜜、竹荪、七佛贡茶、白龙湖银鱼、天麻、娃娃鱼等几个地理标志产品,即使如此,也难以掩盖农副产品类型单一的现实,这也造成了网商的同质。

  刘晓彬认为,青川电商还未进入集团化、体系化、品牌化的阶段。青川电商要做大,最缺的是既懂农产品、又懂青川、又懂营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