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马公乡:最偏远乡村的成功“变脸”

21.05.2014  18:44

 

有了政府补贴,家家户户愿建沼气池

如果不是交通不便,通讯不畅,马公乡绝对是一个度假的好去处。绵延起伏的群山为绿色的森林所覆盖,清新的空气从树缝间轻拂过来,股股清流沿着蜿蜒的沟壑汨汨流淌。成群的牛、羊、鸡、鸭各自在丛林间、溪流中,以及焕然一新的农家房前屋后嬉戏着、追逐着。近日,记者在青川县马公乡采访看到,通过该县近年实施的一系列扶贫攻坚措施,这里的面貌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

 

为群众打通致富路

 

如同青川大部分村落一样,马公乡朝阳村也坐落在大山深处。自古以来,这里就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最宽处不到2米,最窄处不到1米,逢坎跨坎,遇水涉水,不通机动车,只能人行。就是这样还走不到头,每年山洪必然爆发,必然断路。年年修,年年断。2010年人均纯收入只有不到2000元,通讯、交通、居住条件极差。

 

最要命的是交通问题。”朝阳村党支部书记何自红感叹到。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村里卖一只猪要4个人抬,还要2个人替换,即使这样,猪往往还会摔得缺胳臂断腿,甚至发生过连人带猪一块滚下山崖的事件,想起来至今仍心有余悸。村里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男的长期在外打工,交上女朋友,就上门入赘;女的则干脆嫁到山外,再也不回家。

 

近年来,青川县在扶贫攻坚的马公战场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正以看得见的速度在不断提高。该县实施特困村建设以来,马公全乡实现了主干道通到村,硬化路通组入户。

 

路修好了,办事方便了,要做的事就多了。”在马公乡,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采访中,除了绿化、硬化的漂亮外,让记者感受最深的则是全乡的“细微扫描工程”:每到一处村民集中聚居点,记者都会看到一座横跨南溪河的钢架桥,有了它,村民们不用再拴着绳子、摸着石头过河。洪水季节,砍树横在河两岸、人人争过独木桥的历史也一去不返。太阳能光亮工程的实施,让每条通村道路旁,每个村民集中点在漆黑的夜里,也有了与城里一样的扑朔迷离的浪漫。

 

据介绍,所谓“细微扫描工程”,就是尽量把群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想到,尽可能地提供服务,与过去一些地方搞的“面子工程”相比,“细微扫描工程”切实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好产业支撑好生活

 

听说记者来了,正在地里干活的朝阳村村民何自恩带着一身泥土就跑来了。指着村里建起的一座座生态庭院、一处处幸福新居,他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特困村扶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发生的惊人变化。“我们村里可是换了一个天地,生态新村的建设完成,让人觉得一切都是新的,新修的道路,新建的民居,特别是村里人简直是换了一个时代,大家

争相发展产业,在致富的道路上劲头十足。”

 

何自恩已年近6旬,是乡上的产业发展示范户,有着近18年的药材种植经验。除了远期增收的100多棵银杏,他还种植了16亩的柴胡,政府每亩给予几百不等的扶持。因此,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柴胡的种植和养护中,用他自己的话说,“遇到这么好的政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很多时候晚上都加班在地里干活。

 

马公乡党委书记文东告诉记者,何自恩是远近闻名的柴胡种植土专家,他种植的柴胡令前来考察的成都教授赞口不绝。如果去年不是因为连续洪涝灾害,他仅柴胡一项至少也要收入5万元。今年,何自恩丝毫没有气馁,柴胡种植面积扩大到20亩。在他的带领下,朝阳村将实现柴胡种植400亩。

 

文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5千元每亩的市场价格计算,朝阳村仅柴胡一项即可实现200万元的收入,平均每户在现在基础上增收5000元左右,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年目标届时可以实现。

 

通过3年努力,实现每户家庭都有一个产业项目、一个技术明白人,一个转移劳动力,年增收额在万元以上的目标。扶贫之路任重道远,思路宽才能道路宽。除了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外,对于贫困村、特困村,专门开‘小灶’,制定帮扶措施。”县长罗云对记者说,“只有非常态的‘输血’与常态的‘造血’并举,才能使贫困人群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广元日报 记者 刘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