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10个“穷兄弟”并肩走向富裕
10个“穷兄弟”并肩走向富裕 ——青川县实施10个特困村帮扶转化战略纪实
2011年,青川县拉开了全县首轮10个特困村3年帮扶转化战略的大幕。
现如今,昔日“特困村”在党员群众的携手努力下,正大步朝着“小康村”迈进,处处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局面,一个个美丽新村在青川的大山深处延伸……
生态产业助农增收
“今年的水稻长得特别好,到了10月份又是个好收成。”白家乡马村五社许长文老人笑呵呵地说,“我们马村的米煮出来的饭很香,很多城里人到家里来买,根本不愁卖不出去,就算按5元一斤的价钱卖也可以收入5000多元钱。”
许长文的话,记者在青川县竹园镇的一家超市得到了验证:“马村贡米”摆在不起眼的位置,却吸引了很多人选购。“服务员,再给我拿几袋来。”家住乔庄镇的李女士专程驱车到竹园买了100斤“马村贡米”送给成都的亲戚。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马村贡米”的销量非常好,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大概卖了1万多斤。
现在,“马村贡米”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市场前景非常好。马村党支部书记许长银说,目前全村共有1000多亩贡米梯田,300多户村民加入“贡米”合作社,年产量7万斤左右,价位从10至64元每市斤不等,稻米年收入近400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
同时,该乡的樱桃产业也在不断壮大。银溪樱桃种植面积已达数千亩,年产樱桃30万斤。佛山村党支部书记何乃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樱桃产量是30万斤,每斤卖到了15元以上,加上樱桃酒的收入,全村收入已达5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多元。”
如今,在青川的每个特困村,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生态产业,家家都有致富项目,人人都有增收渠道,近年来,平均每年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
群众的事儿放在心
今年1月15日,当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第6次来到特困村——大坝乡南溪村调研时,大院子社村民代仕华拉着向此德的手激动地说:“焦裕禄当年改变了兰考,如今,你们改变了我们南溪村!”
2012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各种帮扶资金700余万元,彻底改变了南溪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优化了居住环境。通过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如今,南溪村家家户户都发展了银杏、土鸡、生猪、魔芋等产业。仅代仕华一户去年就栽植银杏500余株。南溪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600元增加到2012年的3500元。
为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在10个特困村建设转化工作中,青川县加大了“十大”救助制度实施力度。仅2013年,该县就对特困村1100多名各类特困群众实施救助,发放救助金近240余万元。
该县“输血”与“造血”并举,对特困村项目和资金投入予以重点倾斜,加大扶贫开发。截至目前,给10个特困村注入产业发展资金580余万元,安排或覆盖10余个项目。县扶贫移民、农、林、水、牧等相关部门为10个特困村开展30余次实用技术培训,为每村安排1至2名技术人员定点服务,使每个特困家庭至少有1名技术明白人;按照“免学费、免住宿费、免生活费” 的“三免”原则,为特困村免费培训技术型务工人员3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800多万元。
“量体裁衣”的青川模式
10个特困村“短板”不一,怎么办?青川先后打出了“量体裁衣”系列“组合拳”。他们围绕绿色山珍、名优茶叶、风景银杏、木本油料、生态畜牧、有机水产六大产业,着力推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务经济,并立足村情,狠抓畜牧产业短期致富项目。通过全面落实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抓点示范、专合带动、技术保障等措施,加快特色产业连片成带适度规模发展和劳务开发,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实现了农户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县重点加强了路、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行路难、用水难等问题,并搞好农房风貌改造,实施好建沼气,改厨、改厕、改圈“一建三改”项目,进一步改善特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实帮助特困村贫困家庭减轻负担,在上学、就医、生活、因灾等方面,加大“十大救助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实施帮扶转化战略前,10个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现在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723元,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94人。如今,青川10个“穷兄弟”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各部门干部的“拉扯”下,摆脱了贫困,正并肩走向富裕新生活。(广元新闻网/记者 刘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