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事是天大的事”——青川县践行群众路线探索惠民救助新路

18.03.2014  17:57

记者  刘保刚  柳桂华

      “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青川县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在全省创造性实施了“十大救助制度”,使救助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
      仅2013年,青川“十大救助”活动共发放救助资金1505.77万元,救助10608人次。自2011年以来,该县累计发放救助资金4560.695万元,累计救助人数达45327人。
      “十大救助制度”真正让党的惠民政策惠及百姓,让党委政府关爱的阳光温暖群众。
      百姓之事无小事
      在青川县惠民帮扶中心,墙上的展板清楚地展示着 “十大救助制度”的具体内容:《青川贫困救助热线制度》、《青川县白血病患者医疗救助制度》、《青川县火灾受灾户救助制度》、《青川县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80岁以上老党员定额补助》等一目了然。
      青川县是“5·12”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县,震后呈现出返贫人口多、残疾人多、孤寡老幼多、失业人员多的局面,曾一度时期,涉灾涉法涉访等阶段性突发事件多发。
      关庄镇旭光村李浩的儿子李建飞,2011年2月28日被查出身患白血病。按照县委、县政府白血病救助制度的有关规定,当年5月1日,县民政局专门为李建飞送去了救助金5000元,让李建飞及时到北京道培医院接受治疗,稳定了病情。
      2012年5月,马鹿乡17岁的刘晓羽检查出患有白血病,对这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打击。县委县政府得知这个情况后,看望了刘晓羽及家人,并向他们讲解了县里出台的救助制度,送来了28000元的救命钱。
      “没有‘十大救助’,行动的速度和救助的金额可能都要打折扣。”县惠民帮扶中心主任李晓奇说。
      青川是极重灾区,又是省贫困县。灾后重建使百姓生活大为改观,但仍有就医困难、突发灾害等问题,一些百姓因灾因病返贫。
      “在老百姓最急、最盼上下功夫。”“十大救助”制度的提出是青川各级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
      压缩开支保民生
      据测算,青川“十大救助”每年所需资金超千万。推行之初,少数干部也有怀疑:“咱这小县,穷县,年年要筹那么多钱,行吗?
      “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压缩党政开支也要首先保民生。”这是县委县政府的共同认识。
      为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青川县还先后出台了“十大救助制度”的系列配套制度。其中,《火灾受灾户救助制度》也针对一般户、优抚军人、特困户及三孤人员等各类型人员制定了3000-6000元不等的补助标准,针对各类困难群众的困难程度和救助需求,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救助。
      去年4月,骑马乡里坪村村民王自孝、水磨村村民周学林家发生火灾。两户分别收到县民政局送去的火灾事故救助资金3000元,同时还有每人300元的临时生活补助。王自孝深有感触地说:“3000元的救助资金虽然无法弥补火灾损失,但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惠民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温暖。
      惠民服务“一条龙
      为把“十大救助制度”有效实施好、落实好。青川县专门组建了青川县惠民帮扶中心,归口民政局管理。他们统筹民政主管部门下拨的救助资金、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和慈善捐赠资金等多方面资金,构建起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
      “我甘愿卖肾救夫!”2013年7月6日,江苏无锡某广场,青川县青溪镇人张小凤立起这块牌子,引起了路人的关注与同情。张小凤和丈夫田普在无锡打工。去年6月22日,田普安装防护栏时,从5楼摔下,生命垂危。巨额的医疗费让张小凤倍感绝望。
      “卖肾救夫”的事经媒体报道传回青川。一周后,县惠民帮扶中心就将通过“十大救助”等筹集的1万元送到田普的老家青溪镇,交到田普祖母罗素英手中。
      十大救助制度行动的统一组织和实施,避免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等现象的发生,形成了政策统一、标准一致、职责明确、运作规范、覆盖城乡的新型救助体系。惠民帮扶实现了“一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