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青川县实施点穴式扶贫 农民收入稳增长

23.10.2014  12:19

 

养殖,让村里群众有了致富希望。

        从2012年初到现在将近三年时间,广元青川县马公乡由一个极度贫穷落后封闭的小乡成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沿阵地。他们紧紧围绕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预期目标是多少,先后作了一系列的成功探索,全面实施点穴式扶贫,实现了扶贫工作的快精准,成为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试点、四川省扶贫工作战线关注的热点、全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全乡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人,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每年人均增收在2000元以上。

        精确识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在马公所有精准扶贫对象的家门上,都贴有一张明白卡,标明户主姓名、贫困状况、产业帮扶内容、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等,全乡的产业帮扶具体到了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明确了3年内每一年的帮扶目标。

        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四步两公示”、“五个一”、“六到户”、“六个落实”的原则。“四步两公示”即民主推荐、群众评议、集体审核、县级审定和村公示、乡公示;“五个一”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六到户”即政策宣传到户、项目规划到户、干部联系到户、资金补助到户、技术培训到户、检查验收到户;“六个落实”即户户落实项目规划、户户落实帮扶资金、户户落实增收产业、户户落实环境改善、户户落实技术培训、户户落实社会保障。从全乡445户1203人中选出了110户286人作为贫困帮扶对象,党员群众一致认可。

        该乡锅坛村木竹社姚芝华,丈夫在“5·12”地震的那一年去世,和患有白内障、两耳失聪89岁的公公相依为命,家庭生活十分困难。“5·12”地震中房屋倾斜了1米,成为危房。在精准扶持中被识别为贫困户,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安排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1万多元,对其房屋进行了维修加固,并硬化了院坝、入户路,同时种植魔芋1亩、柴胡2.5亩、乌药1亩、银杏200株、核桃125株,收入年年增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不仅还清了欠账,家里还有了节余。

        精细规划,解决“扶什么”的问题

        扶贫对象该“扶什么”?该乡创新性地确立了个性化的“点穴式扶贫思路,即根据扶贫对象的个人意愿,精细规划,量身定制扶持内容,确保扶持项目精而准。工作队在全乡大走访,在进村入户“”、村民大会“”的基础上,为全乡445户制定规划,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力争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量身定制的发展规划让群众明确了发展内容,干部明白了帮扶责任和着力点。

        乡上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以乡党委班子成员为队长的4个驻村工作队,具体指导村社扶贫工作。而县级帮扶部门、乡机关干部每人分别联系3——4户、10户贫困户,实现了全乡110户贫困户、335户一般户帮扶全覆盖。

        锅坛村周友云想发展经济作物,把这一愿望告诉给帮扶干部后,一周后,帮扶干部就给他送来了一张“全域扶贫攻坚量化到户明白卡”,为他制定了银杏套种柴胡5.5亩的规划,加上外出打工,预计年收入将达到6万元以上。对特殊贫困群体,他们采取了特殊政策。对无劳动力的残疾人,与残联、民政局共商解决脱贫致富的办法。对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能纳入五保户的就纳入五保户,能纳入低保的就纳入低保。对精准确定为需要整体扶贫的村组,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也给予精细规划,量身定制,重点突破。

        精心设计,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在扶贫攻坚战斗中,该乡以用好本地资源为原则,制定出了合理的发展规划,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加大对扶贫地区的科技投入,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村组,促进其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朝阳村党群共建柴胡种植科技示范片是该乡精心设计的一个亮点工程,成效十分明显。示范片占地500余亩,参与农户78户192人,其中党员19人。为了壮大产业,乡党委除了制定补助、奖励等激励政策,还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为产业户提供技术、劳力、销售渠道等全方位服务,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出资、出力、出技术,产业收益全归群众。在示范片的带动下,目前全乡累计发展柴胡3000余亩。

        在特困村扶贫攻坚战斗中,他们明确了帮扶谁的对象问题,解决了扶什么的问题,找到了怎么扶的问题,同时又把帮扶目标纵贯其中,使每个人有自己的脱贫致富目标,确定了产业发展思路,使帮扶群众心里有想头,生活有奔头,全乡形成了发展产业人追我赶、脱贫致富携手共进的良好局面。(广元日报/记者 刘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