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委员、大气科学专家谈雾霾治理:治霾抓错对象 私家车尾气绝不是雾霾“主凶”

08.01.2014  23:23
 
图为范广洲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随着雾霾天气在全国的持续,如何治霾成为了全国上下广泛讨论的话题。在成都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报到现场,“雾霾”也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1月8日,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院院长、教授范广洲就雾霾治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私家车尾气一直是广为大家诟病的雾霾“元凶”之一,甚至有相关部门将其列入导致雾霾的几大因素。但范广洲对此却持完全不同的意见,他表示,雾霾的真正主凶是工业排放和扬尘,汽车尾气的“贡献”其实微乎其微,为了治霾而限制私家车,“完全是抓错了对象。

雾霾加重

源自PM2.5迅速增加、气象条件不利扩散

PM2.5这些年增加非常快。”范广洲表示,这种污染物一旦跟水汽结合,很容易看得见,所以大家能感觉到雾霾越来越严重。他介绍说,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会不同。比如在光化学污染严重的城市,天空会呈现褐色;而当空气中的PM2.5量太大时,就会出现灰霾天气。

除了PM2.5迅速增加这一根本原因,气象条件也是雾霾的影响因素之一。范广洲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成都地区的气候也与前几年有所不同,比如雨日明显减少,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随之减弱,再加上成都原本的大气承载力就非常差:风小、潮湿,容易吸附污染物。更加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才会出现经久不散的雾霾天气。

城市绿化有误区

只“绿”郊区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范广洲表示,导致雾霾持续加重的另一个原因,是城市热岛环流。许多人都知道,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而此种现象会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使得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这就是城市热岛环流。

因为有这个环流的存在,城区的污染物会在高空流向郊区后,又从近地面流回城区。这样一来,不仅城区的污染物无法扩散,连郊区的污染物也会通过环流向城区汇集。他举例说,为何往往在大晴天之后的污染会特别严重?就是因为连晒几天后导致城区气温上升,与郊区温差变大,加强了城市热岛环流的原因。

范广洲还特别提到,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加强绿化,这本身是很好的事,但在规划时还有一些偏差,“许多绿化都集中在城市周边,市中心由于寸土寸金,规划的绿化却很少。”他说,这样一来,其实会进一步加大城区和郊区的温差,加强热岛环流,更加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范广洲建议,就算没有条件在市中心修建大型公园,也可以增加一些绿化区、湿地,来减小城区和郊区的温差。

治霾本末倒置

私家车尾气绝不是雾霾“元凶

随着雾霾天气在全国的持续,如何治霾成为了全国上下广泛讨论的话题。而私家车尾气是广为大家诟病的雾霾“元凶”之一,甚至有相关部门将其列入导致雾霾的几大因素。而范广洲对此却持完全不同的意见,他表示,汽车尾气对雾霾的“贡献”其实很小。

范广洲说,他看到很多城市的应急预案中,都把限制私家车列为治霾的手段,“这是错误的。”他表示,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汽车尾气导致雾霾,主要是因为现在确实没有这项研究的准确数据,并且每天大家看到街上那么多车,下意识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但实际上,根据目前世界上公开的研究数据,空气污染中机动车排放的总贡献量大约是20%,而这里面又有70%是重型卡车和工程车辆造成的,只有一小部分是小型车造成的,“把这些都去掉,其实私家车排放的占比是很小的。

范广洲明确表示,把限制私家车当做治理雾霾的重要手段,其实根本就是抓错了对象,花再大力气去做,治霾的效果也不会很大,“就好比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你把那小芝麻拿过来煸来煸去,它也炸不出多少油。

建议:工业排放、扬尘是主凶 关键是产业升级

要治理雾霾,首先需要了解清楚一个城市污染物的构成情况。”范广洲表示,目前国内对城市污染物的调查了解还比较欠缺,几乎没有哪一个城市能真正说得清本市污染物的基本状况。这也导致许多城市建立的雾霾应急预案,其实只是建立在互相借鉴的基础上。

范广洲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来说,污染都是城市发展必须经历的问题,治理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来看,PM2.5的主要来源还是工业排放和扬尘,要降低污染,最重要的还是要升级产业,“让我们的产业更加环保、技术更加高效、排放的污染物尽量减少,这才是最根本的办法。”范广洲说,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来实现产业升级,比如在进行企业布局、城市建设等规划时多考虑一些生态环境的问题,制定相关指标,规定什么企业能进、什么企业不能进等等。

他表示,对于政府来说,虽然污染不可避免,但政府可以借鉴西方发展的经验教训,尽量缩短解决污染的时间;同时尽量减少污染峰值,避免发生一些因为严重污染导致的生命悲剧,“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也是能做到的。

范广洲>>>

男,教授,生于1970年,成都市政协委员,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气象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