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浴火重生 九寨绿色崛起

08.08.2018  17:40

 

  8月3日,九寨沟风景区诺日朗瀑布风采依旧。下载川报观察APP,用AR动新闻功能扫描上图,欣赏“补妆”后的九寨沟美景!(杨树 摄)(视觉四川)

  瀑布倾泻,水雾弥漫,“诺日朗又回来了!”8月3日,站在九寨沟著名景点诺日朗瀑布前,记者拍下了飞流雄壮的画面。

  不远处,五彩池碧蓝色的湖水水质清澈、层次分明,与天空、云彩、山林融为一体,风采更胜往昔。

  美景归来,绝非易事。一年前的8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7.0级地震让“人间仙境、童话世界”九寨沟遭受重创。灾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我省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争分夺秒开展搜救,千方百计抢救伤员,妥善安置转移群众,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修复山川,重建家园,升级产业……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全球著名景区,九寨沟何时“补妆”归来,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九寨沟灾后恢复重建作出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省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努力把九寨沟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我省蹄疾步稳,以顶层设计指引重建方向——

  九寨沟地震发生3个月后的11月8日,《“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布,五大重点任务确定。

  紧接着一个月后,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

  今年6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决定》要求,高质量完成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推进汶川、芦山、康定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科学重建,众志成城。如今,九寨沟正在缝合伤口、绣出新生,按照总书记的指引,探索一条全域发展、绿色崛起的高质量重建新路。

  “生态保护”摆首位

  灵活运用“原生态”手段帮助景点恢复

  8月2日,一场暴雨降临九寨沟。景区内五花海景点附近地质灾害隐患点,16道格宾石笼稳稳拦住砂石,股股清流不断流入海子……这来源于景区地灾治理团队从李冰治水的方法中汲取的灵感。像这样灵活运用“原生态”手段帮助景点恢复的事例,在九寨沟恢复重建中随处可见。

  呵护好珍宝,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恢复重建全过程,是九寨沟的必然选择。

  《“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布置的五大重点任务中,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写在最前。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更是直接将“绿色发展”写进文件名。同时,鲜明给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回答:一方面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保护和维护好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提出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最大程度恢复灾区自然生态功能。

  重建实践彰显生态理念——九寨沟景区内,尊重自然、绿色修复的举措不胜枚举。地震后,诺日朗瀑布出现一条16.8米长的裂缝,仅剩一股急流。景区就地取材,用地震中垮塌的钙化物来填补“漏水”的裂缝,丰水期时,诺日朗瀑布恢复了昔日壮观景象。

  不仅是在核心景区。今年4月,在白河乡芝麻家村地质灾害点,一棵树挡住了运送重建建材的车辆,为了留下这棵树,当地村民手提肩扛,靠人工把货材搬运进山。生态优先、不伤一草一木的理念已成为当地人的共识。

  防治举措严守发展底线——地震中,九寨沟县域近30万亩林地林木受损。“目前已完成震损林清理和45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正加紧推进珍稀濒危保护物种栖息地修复、广泛动员灾区人民参与植树造林。”九寨沟县环林局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我们仍旧坚持‘生态留白’,为自然生态划定人类活动边界。

  “生态环境是九寨沟的生命线,生态保护永远在路上,要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崛起之路。”阿坝州委常委、九寨沟县委书记罗智波话语铿锵。

  被帮扶者参与重建

  受灾群众搬进新家,有了新工作

  时针拨回到一年前。人们不会忘记,在短短24小时内,九寨沟昼夜不歇地完成了6万多名游客和务工人员的大转移,用行动注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含义。

  震后,让群众早日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是第一要务。“目前,受灾农房维修加固全面完成,受灾群众绝大部分已搬进新家。”九寨沟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灾后重建规划,农房需重建的104户受灾群众,城房需要重建的34户,今年内将全部完工。

  梳理全县114个灾后重建项目,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类项目的建设均被排在最优先级。

  位于震中漳扎镇的漳扎镇小学地震后受损严重,被鉴定为危房,学校师生们转移到九寨沟县第三小学异地复课。“新校园投入了4000余万元进行高标准抗震建设,可容纳500多人,采用现代藏式风格,美观大气,真希望能早日回新学校上课。”漳扎镇小学教师贺明贵道出全校师生的期待。

  人民群众是重建重要力量。吸收汶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四川探索出“省统筹指导、灾区州县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九寨沟灾后重建新路。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是九寨沟灾后重建的必要之举。”九寨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震前,九寨沟涉及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人员共计4万余人,地震后,景区大部分时间“闭门修复”,涉及相关人员的生计、就业以及转型,是一道不小的难题。

  为帮助群众就业增收,该县举办各类招聘会等活动28场次,向外输出农民工9695人。同时提供3500多个公益性岗位,支持群众参与重建,对有劳动力贫困户和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全覆盖。在火热的项目工地上,本地群众是用工主体,共使用本地农民工4371余人次。

  重建工作进展迅速。目前,九寨沟县114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累计开工106个,已完工项目21个,开工率93%。以九寨沟县房建类的9个打捆项目为例,以前完成项目所有前期要件大概需要8个月左右,而今实行集中办公“一站式审批”,仅用2个多月时间就完成,重建速度和效率大大提升。

  破解瓶颈更远谋划

  修好更畅通的路,打造更多的景

  8月4日,川九路漳扎隧道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加快隧道掘进作业。

  作为九寨沟一条重要的出县通道,地震致使川九路多处出现坍塌、断道,让原本脆弱的交通“雪上加霜”。

  加快交通重建,破解交通瓶颈,成为九寨沟今年灾后重建工作的两件大事之一。目前,总投资150亿元的九绵高速、九若路、川九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九绵高速建成通车后,成都至九寨沟将实现全程高速,4个小时即可到达。

  这是九寨沟抓住重建契机、努力修炼“内功”的体现之一。迈步新征程,高质量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又何止是交通重建——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宽的视野。高质量,强调的是美丽新九寨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对九寨沟县而言,交通重建只是第一步,利用灾后重建契机,对旅游业进行提档升级,更是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据测算,地震前,到九寨沟的游客平均在县停留不足2天,而丽江是2.42天、张家界是2.5天,旅游体验深度不足成为九寨沟景区的“短板”。

  漳扎镇中查沟村,与九寨沟景区仅一山之隔。村支书白马介正谋划着推动中查沟与鲁能高端度假酒店群相融互动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鲁能集团将在此打造高端度假酒店群与原乡藏寨和谐共处的国际级度假旅游精品,力求实现“九寨极致观光、中查极品度假”的“双峰”格局。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远的谋划。“九寨归来不看水。”然而,景区的强大光环也产生了遮蔽效应,如何在重建过程中予以破解?

  九寨沟县委、县政府已成竹在胸:一方面,按“拓景扩容、多点多极”要求,不仅推动九寨沟景区全面恢复开放,还要重点打造中查沟民俗文化体验区、神仙池森林康养区、甲勿池大熊猫乐园等景区景点和激光秀旅游新业态,形成众多新的旅游“引爆点”,构建起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一方面,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景区景点与城镇体系有效衔接,形成景城一体化,让九寨沟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旅游地转为世界性的休闲度假游目的地。

  谈起未来,中查沟村38岁的妇女拉玛措喜笑颜开。正在村委会门口织氆氇的她告诉记者,“等今后九寨沟景区全面重新开放了,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记者 衡洁 吴亚飞 徐中成 雷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