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论战 该“习惯”还是“改变”

13.10.2014  12:43

     · 曾茜 成都

    黄金周刚过,大范围雾霾再次重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平息了很长一段日子的雾霾论战再度激发。从2013年至2014年初,这样的论战曾经持续发酵扩大,最终全国上下达成共识:必须立刻着手下最大力气防治雾霾,因为这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健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可大半年过去了,卷土重来的雾霾提醒我们验收一下,持久防霾的举措有无开启、完善乃至初显成效。

    但新一轮论战中,非但改变不容乐观,甚至有“退潮”的迹象。最泄气的,当属多位环保局长面对质疑时,竟称自己根本管不了、治不了、关不了。这样的推诿塞责,和年初各省市纷立“军令状”时的昂扬斗志形成强烈对比。

    民间关于雾霾的防治意识,也依然混乱。北京一小学雾霾天组织学生“秋游”引质疑,北大附中因雾霾连续停课两天也引质疑;河北邯郸一小学在雾霾天组织学生露天蹲考遭到各方痛骂,北京部分幼儿园给孩子配备防霾鼻罩又引发个别嗤笑……在肯定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雾霾中,人们对应该怎么协调日常生活,甚至首先要保护什么,依然没有形成共识,更谈不上有效、及时的应对。还有专家们,在雾霾成因上依然莫衷一是。焚烧秸秆、企业污染、燃煤超标、尾气排放,甚至连做饭、放屁,都一度成为雾霾的主因。

    团结一心的治霾目标,并没有带来团结一致的治霾行为,原因很多。人们心中各有利益权衡,于是,行为始终游离在“习惯”和“改变”中徘徊不前:管理部门首当其冲是“改变”的主导者,但其中不少人多年来却“习惯”了忘记基本职责;学术人员毫无疑问是“改变”的引导者,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却“习惯”于根据利益需求变幻说辞;公众理所当然是“改变”的监督者,但他们似乎也“习惯”了靠“自强不吸”“等风吹”等精神麻痹法。于是怪象呈现:在追究责任时,我们互不原谅;在解决问题时,我们悄然妥协。

    这大半年并不令人满意的治霾答卷,不是要否认个中努力,而是要将新问题暴露于前:光有共识,没有合力,支离破碎的改变努力,会被我们巨大的“习惯”所消解。既然治霾是持久战,那么,“改变”也须持续不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