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村震后美丽蜕变

29.04.2014  10:13

□记者  陈岩  李淼
        出宝兴县城,向南2公里,过宝兴河就是穆坪镇雪山村。再走上3小时山路,才是聚居点雪山组。地震创伤在这里依然可见。
        芦山强烈地震后5个月,雪山村便被中国扶贫基金会相中。他们携手当地政府,共同启动“美丽乡村”项目,重建新雪山。
        7个月过去,这座陡坡上的穷村发生了何种美丽蜕变?4月19日,记者探访了雪山村新村聚居点。
蜕变一
异地重建,突破“不通路”困境
        龙凤琼住得有多偏?海拔1700米,不通公路。“过年赶猪下山卖,猪脚跑得淌血,肥膘要累掉几斤。”她说。
        “全村都在45°至70°陡坡上,4个组中2个基本没有公路。”雪山村村支书李德安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全镇一半。穷,根子在路上。
        芦山地震重创雪山村,146户农房有93户需要重建。“山上的两个组,建材运不进,机器开不进,根本无法原址重建。”李德安介绍,先后两次地震让很多村民根本无力负担建房,“即使建起来了,也得欠账。
        中国扶贫基金会“美丽乡村”计划选定该村,“这是一大契机。”计划负责人汤后虎指出,灾后重建为新村建设提供了一块崭新画布,可以从头从深介入。
        去年9月,新村规划和农户搬迁同步展开,原来居住偏僻的24户“倒房户”,迁至交通相对方便的新江组。
        目前,雪山村新村聚居点土地平整工作已经完成,占地面积约45亩,第一栋新居已经开建。
蜕变二
产村融合,避免“空心村”窘境
        村民王强,43岁,在外干了24年建筑。新村的第一栋新居正是他家。“二楼阳台1.5米,我觉得要缩减成1.3米,要不上面屋檐太宽,造价高。”王强端详着手里的图纸。一家4口人,新居却有3层,一二层各有3个大房间,三楼是套房。房间都配有洗手间,阳台面向宝兴河和对面的山。看得出,王强在为发展农家乐预留空间。
        对此,汤后虎坦言,新村搞过不少,可过两年再回去看,除了土房变砖房,该多穷,还多穷。宝兴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张勇也有同样的担心,不能花钱建个“空心村”,老百姓不仅没富,还多欠了笔贷款。
        规划者为此费尽心机:以AIM公益设计大赛为平台,全球征集规划,引来700多名设计师参与,核心就是解决长效发展问题。
        最后,以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核心产业,实现产村融合,被确立为雪山村未来发展路径。
蜕变三
整村打造,营造“软实力”环境
        汤后虎领着记者来到村北一块三面环水的平地。一栋古朴的川西木楼矗立,风格与王强的新居非常相似。“这栋历史悠久的川西木楼打动了专业的设计者们。”所有新居都将照此风格,老房子外观也将适当改造,让大环境协调。“美丽新村”项目将在雪山村投入1000万元,大部分投入大环境建设:公路拓宽升级、绿化、基础设施和整体环境打造。项目的核心是整村打造,即以村为单位,保障安居的同时,打造一个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项目。
        而在软实力打造上,项目走得更远。雪山村将成立经济合作社,既整体把控定价、分工、服务标准化,又搞整体市场营销,对接宝兴熊猫古城以承接部分客源,并面对潜在消费者做精准化营销。“乡村旅游要基于城市的市场,农村建设要更像农村,实现农民需求和城里人胃口的完美融合。”汤后虎说。
链接
        截至2013年底,雅安市还有省定扶贫对象10.39万人。震后,雅安6县(区)、77个乡镇、190个贫困村纳入灾后重建规划,规划总投资3.8亿元,主要用于贫困村恢复重建村内组道及便民道建设、产业恢复耕作道建设及贫困农户生产补助、农村实用技术及农户劳动技能培训、农户“五改三建”工程修复等。
        目前,全市首批启动的150个贫困村已全面完成方案编制,已开工建设38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