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上盛开“幼教之花”

05.11.2013  01:03
一个县城的所有乡镇都没有幼儿园,藏区普通农牧民的子女上不起幼儿园,也没有幼儿园可上,甚至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要上幼儿园……毫不夸张地说,在我省藏区的茫茫雪域高原上,学前教育曾是一片空白。如今,这样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由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一所所漂亮的幼儿园修建起来了,大型的游乐设施和小巧的自制玩具充实着幼儿的校园生活;保教费和午餐费由政府补助,大大减轻了农牧民的经济负担。更为可喜的是,科班出身的幼儿教师巧妙地化解了家长们对幼儿园“小学化”的期盼,课程设计重在思维的开发、行为习惯的规范,以及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藏区孩子们尽快了解并熟练运用藏汉双语。 能来的都来了——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热情高涨 十月色达,草木枯黄,一片苍凉。越野车经过洛若乡时,不远处有一座花花绿绿的房子,显得格外耀眼;旁边还有漂亮的大型玩具,给人印象深刻。 原来这是一所幼儿园。这所幼儿园建在洛若中心校校园内,共投入120多万元,2012年9月开始招生。洛若乡总人口2800多人,幼儿园只有15名幼儿。 为15名幼儿建一所幼儿园是否浪费?当地教育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不浪费,一点儿也不浪费。色达县教育局副局长陈虎说:“因为农牧民居住分散,我们建设之初也非常担心他们会不会积极地送子女上幼儿园。结果修好后一招生,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热情高涨,能来的都来了,乡镇幼儿园几乎都招到了大约20个学生。” 在当地人看来,一所乡镇幼儿园能够吸引 20 多个孩子,已经很不错了。“这是由我们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的。”色达县教育局局长郎卡降泽说:“在办园规模和办园效率上,我们肯定没法跟内地比,因为我们乡上的适龄幼儿本来就只有这么一点点人。” 幼儿数量虽少,可在环境创设和师资配备上一点儿也不马虎。洛若幼儿园共有两名教师,19岁的张静是丹巴县的一位藏族姑娘,她2012年从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 以前,整个色达县只有一所幼儿园,仅能容纳大约100名学生。能够让子女到这么漂亮的幼儿园上学,照顾娃娃的又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幼儿教师,这可是世世代代藏区农牧民做梦也想不到的。 现在,色达县的入园幼儿已经达到240多人。陈虎说:“今年我们还将新建5所幼儿园。到明年,我们就可以实现全县17个乡镇都有学前班。” 惠民政策暖人心——贫困家庭的子女也上得起幼儿园 长期以来,甘孜州学前教育的发展十分滞后,普通农牧民子女几乎不可能有上幼儿园的机会,学前两年入园率只有26%。在农村地区,政府无力投入,市场不愿投入,形成了学前教育的真空地带。 2012年初,中共甘孜州委、甘孜州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创建藏区一流教育的意见》,“创建免费公办学前教育办学体系”被列为甘孜州“创建藏区一流教育”的第一项重大举措,并提出了“到 2015 年,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的奋斗目标。 甘孜州明确,各县人民政府是学前教育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到2015年,50%以上乡(镇)新建成安全、适用的公办幼儿园,100%乡(镇)至少开展学前一年教育。 为推动各县加大幼儿园园舍及配套建设投入,甘孜州专门规定:各县幼儿园的办公、活动、生活设施设备由各县财政保障投入,原则上新建县城及集镇单设幼儿园不低于 20 万元、乡(镇)中心幼儿园不低于10万元、村级幼儿园不低于5万元。 不仅要让农牧民子女有幼儿园可上,更要让贫困家庭的子女也上得起幼儿园。为此,甘孜州从2012年起实施了农牧区入园幼儿资助计划和免费午餐补助计划,对农牧区入园幼儿(含城镇低保、孤残入园幼儿),按每生每年600元的标准补助保教费。 今年初,甘孜州推进教育跨越发展大会进一步提出,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州将全面启动实施免费学前教育计划。全州所有公办幼儿园不再收缴保教费,并实施免费午餐补助计划,为公办幼儿园入园幼儿提供免费午餐补助。 为确保农牧区幼儿顺利入学,甘孜州还将实施校车免费安全接送服务计划,为农牧区新建公办乡(镇)幼儿园配备免费校车。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9+3”“6+3”“3+3”等不同模式遍地开花 在藏区环境下,单独建一所幼儿园,收几十个孩子,有些浪费资源。为此,甘孜州在乡城县、炉霍县、丹巴县等地实施了学前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加大财政投入,依托集中办学的中心校办好农村幼儿园,这样就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当地地形特点,乡城县采取“9+3”模式,将幼儿园与寄宿制学校建在一起,先接受3年学前教育,然后接受6年小学教育,再读3年初中。2011年,乡城县尼斯小学校园面积由7亩扩大到45亩,总投入3400多万元。其中耗资320余万元的幼儿园位于校园一角,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 色达县平均海拔4127米,是全国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自然条件最差的十个县之一。最初,色达县也打算按照“9+3”模式建设幼儿园,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他们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因为色达县的教育发展基础以及地形和乡镇分布跟乡城县完全不一样。 之后,色达县及时扭转思路,抢抓“十年行动计划”和“三年学前教育计划”等重大机遇,提出“乡镇六年初等教育加三年学前教育”的目标,筹措资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2012 年以来,色达县累计投入 2000 余万元,按“6+3”模式建成8所乡镇幼儿园,配备60万元的设施设备。目前,已有4所幼儿园招收学前儿童134人,彻底告别了乡镇无学前教育的历史。按“6+3”模式建设的学校实行一套班子管理,教育资源统筹使用。 2012年以前,炉霍县仅有一所幼儿园,幼儿园承载量严重不足,与快速发展的义务教育形成极大反差。为解决县内农牧区幼儿“无园上、上园难”问题,炉霍县大胆探索创新实施了“3+3”精品办学模式,即学前三年、小学三年“统一规划,分区设立;统一管理、分部教学”,高段学生则集中到规模寄宿制学校。 甘孜州教育局局长嘎绒拥忠说:“幼儿园建在中心校,保教区单独划分,教师周转房和食堂等基础设施可以共用,这样就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