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来新天地 “集”出新希望——雷波县易地扶贫搬迁亮点聚焦

29.09.2016  17:12

 

 

(文/图 记者 夏零)“我们这个易地扶贫搬迁点,集中安置137户,统规统建,每户的建筑面积达到112平方米,建成后那是相当的漂亮。”9月26日,雷波县箐口乡党委书记吉苦黑门告诉记者。该乡小海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现场,机声轰鸣,人声鼎沸,干劲冲天。

  今年,省、州下达雷波县易地搬迁计划1359户、4606人,县上下达乡镇的易地搬迁计划为1859户、6435人,目前各乡镇上报可完成搬迁1787户、6208人。眼下,雷波全县23个乡83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记者从雷波县发改经信局获悉,该县5至19户小规模集中安置点有21个,安置325户1160人;2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共46个,涉及10个乡23个村,集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建卡户691户2555人。全县易地搬迁随迁户一共1502户,其中土地增减挂钩随迁户911户,非土地增减挂钩随迁户591户。

  在所有集中安置点中,安置规模达到100户以上的,全县就有5个点。

  立足县情定方略

  雷波县为什么要对扶贫建卡户进行集中易地搬迁呢?

  雷波全县山地面积达84%,大山大水,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居住在高山上,且居住很分散,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以至于国家在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资金后却收效甚微;尽管国家连年倾斜、扶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仍然十分薄弱,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再加上这些地方农作物品种单一,产量低下,老乡们仅仅能够解决自身温饱问题,要想脱贫奔康十分不易。

  为解决这一难题,雷波县委、县政府在对全县各村进行深入实地调查后,做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的战略部署。

  “通过集中安置,可以节约出一定的土地,用于发展种养殖业,增加农户收入;便于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政府与农户的投入,降低建设成本;集中之后,便于人际交流,建立新型社区模式,便于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促进移风易俗,增加发展机遇;四是各集中安置点建成后,依托民族特色,能够很好地融入“全域旅游”战略,村民可以依托“1+X”特色生态产业,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饭”。”这是雷波县开展集中易地搬迁的行动指南,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雷波实践。

  落实、行动、前进。在摸清建卡贫困户真实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因地制宜,集中易地搬迁行动由此在雷波大地高歌猛进。

  产业发展强支撑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如何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出来之后能发展?雷波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一户一法,在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加大引导,让广大搬迁户从传统的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拓宽致富门路,通过科技培训逐步提高科技意识,激发他们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

  “小海村地处高山,我准备带领村民多学养殖技术,发展牛羊作为集体经济,这样,他们以后的生活就不用愁了。

  “集中安置后,土地得到整合,利用率得到提高,我们村核桃又泡又香,这不,秋季又种了一些,我要让核桃成为他们搬出来之后的致富树。

  “我们村靠近河坝,水果成熟得早,现在村民们都自主地在地里栽种了枇杷、桃树、李子树……

  “集中安置点建成后,一眼望去,整个村都是标准的‘小洋楼’。我们可以借力省级风景名胜区马湖和罗汉沟村建设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这一机遇,动员小海村村民开农家乐,吃旅游饭。

  ……

  说到各村搬出去之后的发展,第一书记们早已行动起来。

  “苦干100天,我们的‘安居梦’、‘脱贫梦’就在眼前。”箐口乡红岩村建卡贫困户张定昌擦着额头的汗水,露出洁白的牙齿,发出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