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地区是扶贫攻坚重难点

30.04.2014  09:35

(记者明海英)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贫困仍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反贫困不仅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且,对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仍是一项迫切的现实问题。

  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俊杰长期关注偏远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并于日前出版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研究:以乌蒙山区为例》。围绕贫困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李俊杰教授。

  从减缓到消除 勾勒反贫困过程

  什么是反贫困呢?李俊杰表示,这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里理解。首先,经济层面上看,从政策、规范化的角度发展经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能够生存下去,这是反贫困的起码底线。

  其次,制度层面上,从制度安排和供给上落实社会权利,保证其就业、迁徙、居住、医疗和受教育等应有的权利,保障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距。

  再次,从发展层面来看,从本质上讲,必须把确立消除贫困的终极目标作为一项重要的价值原则,才能使人类共享社会的发展成果,最终实现消除绝对和相对意义上的贫困

  李俊杰认为,从减少贫困、减缓贫困直至消除贫困,勾勒出了反贫困的阶段性和过程性。

  我国不同阶段反贫困模式

  战胜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和世界各国为之努力的社会目标。集中分布在亚、非、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90%的贫困人口,反贫困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与贫困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在各个历史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扶贫政策、扶贫机构不断地完善。中国反贫困的历史轨迹也是中国不断发展的轨迹。

  力求使扶贫政策真正瞄准需要的人,达到扶贫的预期效果。中国政府一直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扶贫思路、扶贫模式。李俊杰介绍,大体上,我国反贫困的主要模式如下:

  生活救济式扶贫模式,即直接针对贫困人口提供营养、基本的卫生和教育保障以及其他生活补助,以满足贫困者的基本需求。

  开发式扶贫模式,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和国家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转变了简单的“输血”式扶贫战略,以调动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综合开发、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为主。这是贫困地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小额信贷模式,这是近几年来国际通行的一种向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支持服务,同时开发贫困人口自身潜力的扶贫方式。

  移民搬迁扶贫模式,对于部分居住在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因就地解决贫困问题很难从根本上、持久解决其脱贫致富的问题。国家鼓励和支持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开发的方式,开辟解决温饱的新途径。

  部门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国家一直把国家机关的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国家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积极动员中央国家机关、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中央大型企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与定点扶贫工作。

  区域瞄准扶贫模式,即扶贫项目和扶贫投资主要针对贫困地区,而不是直接针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将县作为基本的瞄准单位,并且确定了592个贫困县。随着贫困人口规模的不断减少和进一步分散到边远贫困的山区,2001年政府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通过缩小瞄准单位来提高瞄准的准确性。

  科技扶贫模式,通过科技扶贫资金,用于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实验、示范、推广以及科技培训,加大贫困地区和目标群体对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扶贫攻坚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大面积消除贫困之后,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逐渐成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集中连片”贫困区扶贫开发的政策。

  2014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表示,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

  李俊杰说,“集中连片特困”不仅是指这些地区贫困的范围广、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巨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换,既往的减贫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此类地区的贫困治理事业,迫切需要完成理论视角的转换。

  由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具有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社会文化多元性并存的特征,李俊杰认为,以“发展主义”为核心的“同质化”贫困治理方案,不仅难以实现减贫的目标,反而会面临巨大的生态风险、社会风险和文化风险。因而,研究和探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的特殊性,以及其减贫与发展的独特规律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提出,怎么促进和发展这些地区的经济成为一个现实且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