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县集中力量打好扶贫开发整体推进战

10.10.2014  12:03

新一轮扶贫攻坚,全县2万余农村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解困。”10月8日,记者从四川高县扶贫移民局了解到,2011年至2013年,该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710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实施茶叶连片开发项目3个、整村推进项目13个、产业扶贫项目1个,其它扶贫项目55个,扶持农户10万余人。

  高县是四川省确定的革命老区县和新一轮扶贫攻坚乌蒙山连片困难地区规划县,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84290人。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该县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按照“县为单位、整村推进、整合资金、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的要求,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捆绑部门投入,突出群众主体,连片发展产业,整体推进建设,从根本上奠定贫困区域的发展基础,从源头上解决贫困对象的增收问题。

  优势产业引领 整体推进贫困区域发展

  茶叶历来是该县农业五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该县在实施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项目中,以乌蒙山区域发展规划和省、市相关规划为引领,积极融入四川省“南茶北草”产业布局,按照县域山区茶叶、丘陵蚕桑、河谷竹业三大产业经济带布局和五大支柱产业的总体规划,在海拔600米以上适宜茶叶种植贫困山区,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施跨乡联村多村茶叶产业连片开发,2011年至2013年,连续3年实施了可久—落润、大窝—双河、潆溪—来复3个万亩茶叶连片开发项目,在6个乡镇的21个村先后新建茶园2.9万亩,与原有产业形成了三大片区12个乡镇33个村15万亩的连片茶叶产业规模,新增项目村80%以上的耕地种植了茶叶,形成了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按照产业发展景区化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该县项目实施过程中把产业发展与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紧密融合,培育产业特色,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水平。并探索建立建立产业龙头企业化服务责

  任机制、专业合作组织协调统筹机制等新机制,保障产业连片和规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县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牢牢把握综合配套发展这一贫困区域整体脱贫的关键,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区域群众出行、饮水、住房难等所急所盼问题,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户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了项目区农户生活水平,项目区贫困农户得到了项目和资金优先扶持,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行业扶贫推动 整合投入破解资金难题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构建了国家大扶贫战略的完整体系。高县从县域扶贫实际出发,坚持扶贫搭台、部门唱戏、综合开发、共同推进,积极整合部门资源,充分发挥行业扶贫的中坚作用,基本形成了“组织运转有序、部门配合得力、资源整合到位”的工作格局。

  该县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原则,将贫困区域的阶段性扶贫任务,按照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区别项目资金性质,落实项目建设任务和帮扶责任,捆绑投入,集中建设,做到建设一片脱贫一方,并建立扶贫责任考核体系,对行业部门落实相关制度。县政府成立涉农资金项目整合领导小组统筹整合资源,按照“捆绑项目、整合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现代农业、新村建设等涉农项目与扶贫开发项目进行整合,做到扶贫连片开发哪个片区,部门的相关建设项目跟进到那个片区,确保土地整理、农村能源、安全饮水、人居环境等建设项目向片区倾斜。

  自2011年来,在扶贫开发项目中整合了交通、国土、农业、水务、文体等14个单位部门的各类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连片扶贫开发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得到配套建设,有力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帮村扶户,省、市、县各级帮扶单位直接捐款(捐物)600余万元、引进项目资金900万元,免费开展技能培训22000人次,有效地帮助了项目区贫困农户脱贫解困。

  民办公助带动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实施扶贫开发过程中,该县牢固树立“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理念,全面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民办公助办法,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地位。

  该县把项目建设与村内民主建设有机结合,发挥村民民主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做到建设项目民选、建设资格民争、补助标准民定、筹资筹劳民议、建设资金民管,充分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把村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变成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

  在项目编制和项目建设中,调动村民献计献策、投资投劳、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把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交给群众,做到事前了解、事中参与、事后管理;在项目编制前和项目启动时,组织项目区群众进行观念更新教育和扶贫政策学习,广泛动员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让广大群众充分理解扶贫政策,处理好外部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克服和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凡是农户能够自建的项目,一律由农户自行建设,不断完善扶贫项目以奖代补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