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集中力量全力推进教育脱贫攻坚

09.11.2018  17:45

 

2016年以来,教育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关于教育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把教育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目标任务,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努力推动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一、坚决把教育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确保“人人都来抓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以党组书记为组长的教育厅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扶贫办公室,各地和高校均落实专门机构,明确专门人员,安排专门经费,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确保每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落实。每年把摘帽县教育脱贫任务分解落实到厅领导、处室,并纳入年度考核,积极调研、督导,帮助市、县加快推进教育脱贫攻坚。

二是强化政策设计。按照习总书记“怎么扶、扶什么”的要求,结合中央、省委省政府对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和具体要求,从全面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出发,加强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谋划,形成“4+10”工作体系(4个方案:《四川省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方案》《四川省教育脱贫攻坚(2017—2020年)实施方案》《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工作责任分工方案》。10大计划:就业创业能力培育计划、基础教育巩固提升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计划、大小凉山教育扶贫提升计划、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深度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培养计划、深度贫困地区中小学对口帮扶计划、一村一幼项目计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明确了教育脱贫攻坚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是强化作风整顿。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印发教育系统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从32个方面明确工作目标、整治重点,指导广大教育系统干部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工作落实。积极开展风险点排查,细化监管措施,督查项目资金“双公开”,确保资金安全。指导各地各校严格按照下达项目内容和资金组织项目实施,严格按照规定履行招投标程序。推进资助项目申请、公示、审批制度化,严格“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指导各地由政府牵头,定期组织财政、审计部门开展教育脱贫攻坚资金专项检查,确保资金安全。

四是强化舆论营造。通过在主流媒体刊播、向群众印发资料、新媒体推送等方式,将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脱贫攻坚的重大安排部署第一时间晓谕群众。通过宣传政策要求、工作推进情况、先进典型做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脱贫攻坚。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网站先后大版面、多频次宣传我省教育脱贫攻坚典型做法。

二、坚决把教育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确保“人人有学上

一是加强控辍保学,确保“都上学”。制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控辍保学工作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等,督促各地进一步落实“五长”责任制。建立112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数据库,建立起县、乡、村、学校四级“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就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两本台账。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段,以及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经济贫困儿童、女童、残疾儿童等重点群体的监控,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全省小学入学率99.78%,初中入学率99.45%,提前实现“十三五”目标。

二是落实学生资助,确保“能上学”。聚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将他们全部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优先资助。在16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建立起不低于300万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在国家资助政策范围以外的特殊困难。加大感恩教育,推进扶贫教育进校园,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孩子走出大山看世界等活动。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资助资金387亿元,每年受益学生1000余万人;筹集教育扶贫救助基金9.11亿元,发放4.66亿元、救助64.46万人次。

三是依托职业教育,确保“有技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学技能、增能力、促脱贫的作用,推进深度贫困县职教攻坚计划。两年多来,整合中央和省级职教资金超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建设,受益学校近百所,提升专业点近800个;对中职学生实施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受益面30%左右)政策,在此基础上再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年级学生每生每年发放1000元的生活费补助。将“9+3”免费教育资助政策扩展到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增惠及5万余名中职学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四是实施“一村一幼”,确保“学得懂”。坚持“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制发《四川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今年已落实资金3000万元,培训辅导员5000名。依托“一村一幼”抓好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坚持“大村独立举办、小村联合举办”,采取“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等形式,利用闲置校舍、村级活动室等建设村级幼教点(园)4812个,招收幼儿19.7万人,基本实现深度贫困地区幼儿就近入园。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行政村全覆盖,确保少数民族孩子从小“学得懂”。

三、坚决把教育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力争“人人上好学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确保学生“进得来、坐得下、住得下”。改薄计划五年累计投入260多亿元,超规划投资113%,累计开工建设校舍面积1158.63万平方米,累计完成设施设备采购金额52.4亿元,使全省16893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办学基本要求,达标率96%。两年多来,省财政投入《十年行动计划》15亿元,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目前,全省已有165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认定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2020年所有县将通过国家验收,乡乡有标准化中心校的目标将全面实现。

二是加强师资建设。把“解决贫困地区专任教师不足、队伍素质不高”作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两年多来,招聘“特岗计划”教师11250人,招录省级公费师范生9000名,向“三州”选派支教教师4100余名,“银龄讲学计划”拟招聘400名退休教师到农村讲学,解决贫困地区教师“招不进”的问题。通过国家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培训乡村教师、校长(园长)18.4万人次,提高贫困地区教师专业水平,解决“教不好”的问题。实施并扩大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投入中省资金23.55亿元,惠及17万农村教师,并通过职称倾斜、推行县管校聘、表彰优秀农村教师、修建教师周转宿舍等方式,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

三是定向培养人才。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以“定向招、培养好、留得住”为目标,按照“单列计划、降分录取、定制培养、签约免费、本土就业”的思路,在2020年前为深度贫困县招收、培养10000名紧缺专业实用型人才。实施特殊政策招生计划,少数民族预科计划招生1550名,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相关计划招生7670名,推动了民族贫困地区中高职衔接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今年共招录贫困地区学生6407名,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生上“好大学”。

四是深化对口帮扶。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等优势,推动117所高校全面参与深度贫困县对口帮扶,697个党组织、近万名党员参与精准扶贫,帮扶贫困村266个,举办各类培训600余期,开办农民夜校1352期,协调投入资金3.89亿元,开展建设项目1200余个。开展中小学结对帮扶,组织成都、攀枝花等10市的1200余所优质学校与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通过选派支教教师,组织人员交流,开展送培送教、工作坊研修等活动,帮助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定点帮扶,先后向雷波县选派厅机关干部17人,厅领导、24个党组织结对帮扶雷波县10个贫困村党组织,累计走访行政村140余个、贫困群众1200余户。推动东西部协作,2018年争取广东、浙江教育帮扶资金10572万元,派驻支教教师139人,实施帮扶教育项目83个,惠及学生43443人。

对标补短 狠抓落实 确保全面完成今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彭清华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暨东人民政府
乐山市马边县扶贫移民局狠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马边县扶贫移民局把组织活动与脱贫攻坚工作扶贫与移民
凝心聚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