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名山:小山村里的“大”书记

12.06.2014  12:04

        中新四川网6月12日电 题:雅安名山:小山村里的“”书记

        作者:刘刚 罗勇 倪雪梅

        有这样一个村干部,他30年不改军人本色,甚至与社会有些“脱节”;他总是说的少、做的多,把心思都用在了老百姓身上。他——村民眼里的自家兄弟,雅安市名山区城东乡徐沟村党支部书记徐万忠。

        1985年,徐万忠退伍回家,成了一个普通农民,而在部队里养成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习惯,一直被保留到今天。每年的端午节,徐万忠家里会煮上一大锅家人包的粽子,其中一些会“裂开”,糯米就散落到锅底继续煮熟。徐万忠则会在家人吃粽子的时候,把这些“绿色的糯米粥”一粒不剩地吃掉。妻子笑言:“猪跟他一起,都占不了任何便宜。

        最近几年,一到夏天周末,就会有成百上千的城里人涌入徐沟村避暑、度假,因为这里绿树成荫、溪水清澈、交通便利,早已是名山人的后花园。

        时针拨回到10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不兴,年轻人一个个往外跑。2004年,是徐万忠担任村支书的第6个年头,他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修建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为了动员村民集资,他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填补资金漏洞,他拉下脸到乡上和县里的部门挨个争取支持。为了省钱,他抱了半个月的水泥,两支手臂被腐蚀得千疮百孔......10年过去了,这条通往徐沟村的2.3公里水泥路就像徐万忠人一样“本色不改”,连裂缝都没有。

        名山区是四川省有名的种茶大县,徐沟村也不例外。1998年,当村民还固执于产量低、采摘周期短的川茶时,徐万忠已率先在自家地里种上了“131”和“福鼎小白”良种茶。2年后,村民见到这种品质好、产量高的茶效益不错,都把自家的品种淘汰了。2012年,当村民还在满足于红心猕猴桃的不错效益时,徐万忠已看到了它产量不高、果树寿命短的缺陷,再一次率先种上了新品种——新西兰黄金果,如今这种品种已经在村里推广开了。

        “群众最实在,尤其在产业发展上,任你说得天花烂坠,没有见到实效是不会跟着你干的。”徐万忠这样认为。

        在乡干部的眼里,徐沟村的各项工作落实都很顺利,没给乡上添过什么麻烦,也几乎没有矛盾上交和群众上访。从2005年至2013年,徐万忠一人就兼任了徐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民兵连长和村民小组组长4个职务。同时他还是村里的杀猪匠、木匠、石匠、游厨……在村民家帮忙的时间比他处理支部工作的时间要多得多。

        每年从12月开始,徐万忠会挨家挨户帮助村民宰杀年猪,每天少则4头,多则6头,一天下来,拿刀的手几乎都抬不起来。谈到这项已经找不到接班人的工作,他说:“只要我还拿得动刀,就会一直干下去”。哪家修整房屋或是做点家具,拥有家传木匠手艺的他也常去帮忙;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除了帮着张罗,他还是掌勺的大厨;哪家买的包谷、饲料运到了沟里,他二话不说背着就上山去了……

        在徐万忠看来,磨嘴皮子从来不是他的强项,邻里互助、能帮就帮才是他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有酒喝的时候和大伙儿打成一片,有活干的时候和大伙儿并肩站在第一线,用汗水和行动赢得村民们的信赖。就这样,在这个不大的小山村里,误会再深,也抵不过对徐万忠的信赖。

        有的时候,时间对一个人的雕刻只是容貌上的,不论岁月多久、世风如何,总有一些脊梁还在。即便头发已经花白、背已开始弯曲,徐万忠仍然没有停下脚步,忠诚的、固执的,用他独有的方式为民奔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