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四川】解决“招工难”“就业难”问题 四川创新推进“就业扶贫车间”模式

27.07.2018  13:45

 

 

发布会现场

  (记者 戴璐岭 张宇 摄影报道)《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提到“推广就业扶贫车间模式”。这是一个新提法,四川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成效?准备如何进一步推广扶贫车间?

  对此,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降初在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四川省着力化解企业“招工难”和贫困劳动力“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创新推进“就业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促进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增收的新路子。截至去年12月,全省共建立“就业扶贫车间”743个,吸纳1.13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人均月收入2000—2500元,落实各类扶贫政策补贴1410.46万元。

  降初表示,所做的工作一是着力强化“扶贫车间”政策支撑。出台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九条措施》,鼓励企业、农合社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明确了1000元/人的一次性奖补标准和相应奖补条件。各地也制定了相应政策措施。比如:内江市制定了《就业扶贫示范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吸纳10个及以上贫困劳动力,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购买社会保险的车间可认定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落实相应补贴。

  二是着力创新“扶贫车间”建设模式。主要有4种模式:

  一是"园区型"扶贫车间:在全省各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产业园区中,按照新吸纳1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的标准认定就业扶贫基地,鼓励企业挖掘和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就业扶贫车间。比如,自贡四川振鹏·丽鹰鞋业有限公司依托裁断、针车、成型、三合一车间打造就业扶贫车间,近两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00余人。

  二是"家工坊型"扶贫车间:针对部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不强的情况,各地积极寻求项目支撑,把"扶贫车间"搬到贫困村,把生产机器送入贫困户,促进贫困劳动力"足不出村"实现就业脱贫。

  三是"入股型"扶贫车间: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方式入股成立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建立扶贫车间,让贫困户既能领取分红,还能获得务工收入。

  四是"村集体型"扶贫车间:利用村集体的闲置厂房、校舍、空置地等资源,引进投资项目,创办来料加工、农产品初加工、乡村旅游等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比如,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利用村小学旧址,引进顺成纺织有限公司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吸纳46名劳动力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5人,实现年产值300万元,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扶贫效果明显。

  此外,四川省还着力夯实"扶贫车间"建设基础,通过"田间课堂""培训大篷车""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等培训形式,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短平快"的上岗培训,2017年全省共培训贫困劳动力3.9万人。

  降初介绍,下一步,四川省将采取以下措施大力推广扶贫车间。

  一是制定扶贫车间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做好扶贫车间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扶贫车间的建设条件、建设标准、建设方式、建设用地、资金和项目来源和组织领导、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为推广扶贫车间提供政策导向。

  二是加大扶贫车间建设试点。今年,四川省在计划摘帽的30个贫困县开展了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试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鼓励各地实施就业扶贫车间项目化运营,将"就业扶贫车间"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对接,建立合作联盟,力争全年新建扶贫车间30个。

  三是统筹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着力把扶贫车间建设成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和孵化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到贫困地区参与扶贫车间建设,把扶持扶贫车间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结合起来,同步推进。

  四是加大扶贫车间宣传力度。开展扶贫车间示范评选活动,遴选一批吸纳贫困人员多、带动效果好、社会责任感强的扶贫车间作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不同层面的示范车间进行表扬,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典型宣传,营造就业扶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