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难童集》 那是保育会的“历史鉴证” 那是妈妈们的“烽火摇篮”

21.07.2015  11:19

   儿童保育会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战火从白山黑水和中原大地燃烧到了长江流域。大批中国儿童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有些在炮火中幸存的儿童,日军又掠劫他们,强行施以奴化教育。

  在此紧要关头,中共中央长江局及其领导下的妇委,特别是邓颖超、廖似光等在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奔走动员,为了抢救和保育中国的下一代,免除战时儿童的苦难,团结全国各界人士共同创建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后被称为烽火中的摇篮。邓颖超说:“这是各界妇女在抗战中的一大贡献,是我国儿童保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永放光芒的篇章。

  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摄影记者 王勤 王天志

  “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我们的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 ”——引自《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

  年近90的老人秦风(原名秦金贵),住在成都的枣子巷13号。平日,他经常坐在窗边,望着天空,哼唱这首歌,他甚至不太记得自己出生年月了,但这首唱了大半辈子的歌总是脱口就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首歌是他的精神支柱。

  抗战时期,有一个特殊群体,叫保育生,他们生活在当时共产党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战争流离失所的儿童建立的保育院中,他们管老师叫妈妈。

  秦风收藏有当年很多保育院的珍贵资料,其中,有一本《难童集》的相册。如今每隔几年,当年相册中仍健在的难兄难弟们都要重逢。记者看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都会有合影,但每一次合影人数都在不断减少。大半个世纪过去,这段历史渐渐模糊,“妈妈们”长眠于地下,昔日流着鼻涕的难童,如今雪染双鬓,再谈当年战火纷飞下的逃难生涯,仍然老泪纵横……

   母亲行动

  中共地下党员不退却,枪口下救孩子

  秦风是河南开封人,母亲因难产而亡,父亲和大哥带着秦风乞讨为生。秦风回忆,年少时的他,看到伙伴的眼中都写满了饥饿,后来,逐渐还有了恐惧,因为战争打响了。

  1937年末,日本占领南京城后,百姓们只能拖儿带女向着湖南湖北逃去。逃难路上最为悲惨的就是儿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时说,南京失守,江南各省约有1000万难童在四处流浪。

  南京陷落,各地孩子纷纷逃亡武汉,日军在苏杭一带抓捕儿童,运回日本,当时《大公报》派记者前往调查,发现日军把孩子奴化教养。

  在武汉的冬天,每天早上都有沿街乞讨冻死的儿童。另外,一个消息引起民众的恐慌,山东陷落,徐州告急,武汉会腹背受敌。

  此时,中共长江局运筹帷幄,一个计划正在萌芽。作为儿童保育会的发起人之一,徐镜平回忆文章中谈到一个细节,保育会的筹办迟迟不能如愿,她与曹孟君等到中共长江局妇女部成员邓颖超,邓颖超当即指示,把力量集中起来,好好干。

  1938年1月24日,邓颖超联络各界知名人士在汉口召开了保育儿童发起会议,那一天,救国会领袖沈钧儒、文化名人郭沫若、蔡元培等183名发起人参加会议。2月13日,中共长江局的喉舌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救济保育我们的儿童》的社论。邓颖超带头开始四处募集资金。

  1938年3月10日,在汉口圣罗以女子中学召开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大会。会上选出了由56人组成的理事会。随后,由理事会推举宋美龄为理事长,邓颖超、史良、沈兹九、安娥等为常务理事。与此同时,还聘请了包括国共两党、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文教界知名人士、国际友人、驻华使节在内的286位名誉理事。如今,秦风家的墙上还挂着这一张被金框裱着的泛黄照片,是当年邓颖超这些保育会发起人的合影。

  1938年,日本土肥原师团向河南北部发动了进攻。硝烟弥漫,战火纷飞,郑州开封的难民与日俱增,这座六朝古都的孩子无处可去。派谁去拯救难童呢?宋美龄把目光投向那些国民党的官太太们,但她们都退却了。中共地下党员曹孟君和沈兹九听到消息,立即率队赶赴汉口,拉开保育会到各战区抢救难童的第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