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的家暴:如何逃离“冷暴力”围城?

31.03.2022  13:54

  来源:三联生活周

  3月24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了《安徽省实施办法(草案)》,拟将冷淡、漠视等行为纳入家庭暴力范畴。这将人们常说的“冷暴力”纳入了司法裁决层面。事实上,在安徽的草案之前,2020年,吉林的反家暴条例中,已率先对“冷淡、漠视”行为作出立法规制。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暴力,冷暴力因为其隐蔽性,一直很少受人重视,甚至有人深陷其中却未曾察觉。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常年关注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学问题。在他看来,冷暴力同热暴力一样,“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万飞是一名前县城警察,负责并发起当地的反家暴项目“万家无暴”已有八年,在接触实际案例的过程中,他认为处置冷暴力最难的是如何界定、如何证明、如何整治。

  但无论张昕还是万飞都同意,吉林与安徽的探索,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它起码从司法层面明确了,冷暴力确属暴力,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正视。关于冷暴力会带来怎样的危害?为什么有的人使用冷暴力?受害者如何察觉并脱离冷暴力?如何探索具体的司法干预措施?

  以下是对张昕、万飞的采访。

  记者|林星弦

  《三联生活周刊》:从学术层面,如何理解人们常说的“冷暴力”?安徽、吉林等地将冷淡、漠视等行为纳入家庭暴力范畴是否合理?

  张昕:安徽这个草案的制定,我认为是非常大的进步。我们通常说的“家庭暴力”往往指拳打脚踢的“热暴力”,而冷暴力是一种精神暴力,它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肉体,但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我们不能说心理上的伤口就不是伤口了,甚至这种创伤的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冷暴力的现象一直都存在,公众也早就注意到了,但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真正从司法角度去正视这个问题。

  其实冷暴力这个概念在我国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02年的“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国际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容易被忽视的冷暴力现成为我国城市家庭关系的新“杀手”,如果把家庭暴力分为精神暴力、身体暴力、性暴力三种形式,精神暴力发生的频率最高。可以看出,从第一次被提出,“冷暴力”就是与“家庭暴力”、“反家暴”语境相关联的。在英文里,冷暴力的学界定义有“cold violence”  “domestic cold violence”“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 ”等,这里面,无论 “passive(消极的,被动的)”还是 “cold(冷的,冷酷的)”,都在强调这种暴力是消极的,不显著的,不易察觉的。然而它终究是一种暴力(violence),是一种有攻击性(aggressive)的行为。

  万飞:在草案中将家暴的定义加入“冷淡、漠视”,也就是我们概括的冷暴力,我觉得有助于向社会宣教,告诉大家冷暴力是不对的,甚至是违法的。

摩登情爱》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在实际操作层面,公权力对家庭冷暴力的干预存在哪些困难?

  张昕:在心理学领域我们可以测量伤害,比如测量受害者的情绪健康指数或抑郁程度,但糟糕的情绪状态,是不是就是长期遭受冷暴力导致的,会不会有别的原因?这个关联性很难确定。

  另外它也不好取证。冷暴力往往发生在私密场合,而且不像热暴力有明显的行为,哪怕用摄像头或录音机去记录,录制的可能都是空白,无法说明问题。冷暴力的证据如何固定,需要更具体的细则规定。如果说这条草案做到了从0到1,接下来还有从1到正无穷的工作。

  万飞:我国现有《反家庭暴力法》定义的家暴中,“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这四个行为是一次性就可以构成家暴的,“谩骂、恐吓等行为”如果经常实施,也能界定为家暴。但“冷淡、漠视”怎么界定,是三天不说话、三个月不说话?还是要说多少句话才算不冷淡?这个不好界定,所以草案还需要进一步成熟。

听见她说》剧照

  除了不好界定,不好证明,冷暴力还不好整治。比如我作为警察可以阻断、制止你殴打或辱骂家庭成员,警告你不要再这样做了。但制止冷淡,我该怎么操作?不可能规定一个“每月说几句话、说多长时间”来解决。甚至,有人可能会反映遇到无性婚姻,这种夫妻生活中的私密问题就更不好干涉了。

  在实践中,我曾接到过一个冷暴力受害者的求助,求助者是一个九个月的孕妇,她和丈夫都三十多了,相亲认识,当时结婚没多久。因为怀孕,女方辞掉了在省会城市的工作,但因为喜欢省会城市,拒绝了跟男方回县城老家的要求。于是男方就不理她了,也不给她打钱。花完2万多元积蓄后,她实在扛不下去了,来找我们。这个案例,如果你是警察,你怎么解决?也许在男方眼里,女方也在对自己施行一种暴力。这类生活中的具体矛盾,外界很难解决,最后还要靠他们自己。

无问西东》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就家庭和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而言,它可能有哪些表现形式?

  张昕:主要表现有对伴侣持续性的冷落、疏远、不理不睬、或者漠不关心;在情感上,对于对方的情感需求不关注、不回应,甚至孤立对方。具体来说,有直接切断沟通的,同在一个屋檐下,从不理会对方说什么;也有对方说十句话,他只回应一句“我知道了”、“你不用管了”或者“你想多了”的,这种虽然假装在沟通,但传达的是一种冷淡、甚至轻视的态度,并不真正直面问题,这也是冷暴力。除了言语上缺失沟通,还可能会存在不履行经济义务、长期性冷战等行为。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在平时与伴侣的相处中,常常也会出现“想静一静”、“你不要管我”的心态,这也算是一种暴力吗?

  张昕:我们常说的“在关系里冷静一下”,是一种暂时性的情绪低迷。比如双方吵架了,可能有的人一时不知怎么面对,为了避免激烈的争端而选择暂时躲避。

  两者的核心不同在于目的不同。“冷处理”是为了过后更积极地解决问题,而在冷暴力中,施暴者并不寻求解决问题,他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你推开,对你进行惩罚,所以才避免和你有任何接触。

当男人恋爱时》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冷暴力的发生是否有一些普遍特点?

  张昕:热暴力很少一开始就“把你揍得鼻青脸肿”,总是从一些非常小的“推搡”开始。冷暴力也一样,很少一下子就完全不理睬,而是逐渐加深的,可能是先减少沟通,然后几天都不主动联系你。当你去问他,他通常会否定、并适当安抚你,之后态度更加冷淡。当你受不了要分手时,他可能还会挽回。然后你们的关系会回暖,但是记住,这只是假象,他只是在反复试探你的底线在哪。到最后,他会完全消失,你熬不住,再次提出分手。这是一个反复横跳、波动式前进的过程。

  《三联生活周刊》:从心理学角度,为什么有的人会在家庭中施行冷暴力?

  张昕:一方面和施暴者过去的生活经验有关。比如他小时候,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冷战、冷暴力,他就学会了;或者在过去的亲密关系里,他曾经采用过冷暴力,并从中获利了,他可能发现“吵架后只要我不理对方,过一会儿对方就会主动来找我道歉”,而在之后的相处中,他还能感受到一种被臣服感。这些都是一种习得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还有一些人是纯粹的自私。有的人只想从亲密关系中获利,比如物质享受、拥有孩子或者维持社会形象,所谓吃婚姻(家庭)红利,但是他又不想陪家人聊天或看电影,不愿提供情绪价值。还有的人是想结束一段亲密关系,但又不想做“恶人”,先提分手,于是就玩失踪、不理不睬,逼对方提出分手,之后说不定他还会装可怜,说自己是被抛弃的那个人。

  总的来说,冷暴力施暴者的心理是非常复杂和个人化的。

我想和你好好的》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哪些人更容易习得冷暴力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张昕:他们最核心的特征是自我,不想说话就不说话,不照顾对方的情绪。而且这类人一定是缺乏同理心的,他不能想象冷暴力对于人的痛苦。就像某个离婚真人秀里面的一位丈夫,他共情不到妻子的痛苦,反而自以为这样的关系很完美,他告诉妻子,我不理你是因为你的行为都很幼稚,我想让你成熟起来。

  另外,这类人在人格上可能也有缺陷,人格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回避型人格”。就是说一个人遇到问题和挑战时,不愿正面解决,而是拖延、退缩、逃避,认为“我不去讨论它,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实际在亲密关系中,一方的回避与沉默往往会引发更多问题,问题累积,他就更不愿意去直面,去交流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进入一个没办法沟通的死局。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在亲密关系里,有可能某种性别更容易成为冷暴力的“受害者”吗?

  张昕: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成为冷暴力的受害者。我也看到过有研究发现,冷暴力施暴方男性居多,而且社会经济地位相对更高的中产,更容易用冷暴力对付妻子。底层一些的人,遇到冲突可能就直接采取肢体暴力了。但一个人拥有了资产或地位,在结束一段关系时,就会更爱惜自己的羽毛——他不希望过错方在自己,而冷暴力就是一个转移责任的最好策略。相对于热暴力,冷暴力更不需要付出代价。

  万飞:在热暴力中我们监测到,受害者以女性为主。但冷暴力暂时我们还没有检测到明显的性别特点,因为向我们求助的人里,一个人控诉自己遭受了冷暴力,我们去问“施暴方”,他可能马上会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我接触过一个案例,夫妻结婚二十多年了,因为疫情一起居家隔离几个月后,老公开始对妻子不理不睬,吵架都懒得吵。向我们求助的是妻子,我问她你老公地位怎么样?她说还行,是个公务员;我又问她老公有没有外遇,她很笃定地说没有。我想她老公心理上应该是存在问题的,但我没接触到,不过即便只和妻子聊天,我们也发现了起码是问题之一。那就是他们夫妻日常的沟通模式几乎都是否定的,比如“这个菜没买好”、“那个卫生没搞好”,双方都看不到对方的优点,从来不会积极鼓励对方。很难说这种沟通模式是怎么开始的,但确定的是,否定式的沟通方式也像一面镜子,能相互影响。

上海女子图鉴》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长期遭受冷暴力会对人造成哪些危害?

  张昕:它的危害最初是情绪上的,比如焦虑、挫败、孤独,不断自我贬低,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有罪、活该,甚至厌世、轻生。其他几点情绪障碍也许比较容易理解,但“习得性无助”是大众不能理解的,经常会有人质问受害者:“既然你这么痛苦,为何你不反抗、不逃离?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来的,他的经典实验是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狗进行电击,狗在笼子里逃不出去,只能忍受痛苦。如此反复后,即使笼门打开,蜂音器响起时,狗也不会夺门而逃,而是倒地等待被电击。同样,在长期的(肉体或精神)暴力对待下,受害者会“习得”一种“反抗也是徒劳的、甚至会招来更多痛苦”的“无助”心态,所以干脆就不反抗了,任由对方作践。

  长期的情绪受损后,受害者可能还会有生理上的不适,比如失眠,易激惹(容易被惹怒,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或者是由于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下降影响免疫系统。到最严重的一步,一个人被逼疯也是有可能的。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遭遇了冷暴力关系,我们应该如何“自救”?

  张昕:我的建议是,第一步先觉察自己的情绪,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问自己,这段关系能不能给来快乐?如果不快乐,那么第二步,扭转认知,不要被“都是我不好,他才不理我”这样的话术洗脑,告诉自己,“就是对方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不要沉浸在亲密关系营造的二人世界里,而是尽可能寻求朋友、父母或者社会的帮助,让第三方把你拉出来,尽快脱离这段关系。

  万飞:受害者可以找心理机构来做心理疏导,首先疏解负面情绪,然后在关系中寻求互相尊重。冷暴力问题,归根结底是关系问题,如何脱离,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

分手合约》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解决冷暴力一定要结束关系吗?有些人可能会想去改变对方。

  张昕:冷暴力的核心是“暴力”,而不是“”。热暴力能被接受吗?不能,冷暴力也一样。冷暴力和我们普遍所说的家庭暴力一样,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像我提过的,冷暴力是一个习得性的过程,在反复的惩罚与强化中横跳,对方既然已经通过反复强化,习得了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会一直用下去。

  我还要澄清一点,冷暴力可能无法提前避免,你遇到的伴侣会不会冷暴力,要接触后才知道。但只要对方表现出这样的苗头和倾向,就要早点抽身,及时止损,不要犹豫。

  排版:盐巴  /  审核:同同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