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毒液是“凶器” 夏季如何防范“虫虫袭击”

19.06.2014  12:27
原标题:隐翅虫毒液是“凶器”  夏季如何防范“虫虫袭击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18日讯(记者 雷兹) 前几天的一个早晨,起床后的小段发现自己的脖颈处出现了片状和条状的红斑,还伴着轻微的痒痛,突发的症状弄得他“一头雾水”,于是他请了假来到医院。据他回忆,前一天晚上,因为加班夜宿办公室,朦胧中感觉有蚊子便拍了几下,没想到就成了这样。据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医生介绍,小段极有可能遭到毒隐翅虫“袭击”,引发了“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网络资料图)

   夜遭虫袭 拍打几下脖颈起“红斑

  小段今年25岁,是一名公司白领,因为工作性质,经常要在晚上加班。前不久,小段像往常一样在单位加班,正在写文案的时候,突然感觉脖颈处有东西在“”,“以为是蚊子,就用手随便拍了几下。”小段回忆,这一怕不要紧,第二天起床后,脖颈处莫名地长了一片片红斑,并伴着轻微的痒痛感。

  经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专家何迅的诊断,初步推断小段是遭受了“毒隐翅虫”的“袭击”。何迅告诉小段,他的病情并非是咬伤,而极有可能是毒隐翅虫的毒液所致。

  近日,网上也频频传出隐翅虫的误伤事件,网友纷纷转发提醒,如若隐翅虫接触人体,切不可用手拍打或挤压,最好将其轻轻弹掉或吹离,否则将给身体带来严重伤害。为此,四川新闻网记者向皮肤病专家进行了核实求证。

患者被误伤后引发“隐翅虫皮炎

  以毒液伤人 隐翅虫并非剧毒不致命

  查阅资料可知,毒隐翅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属昆虫钢,鞘翅目,隐翅虫科。体型小而细长,一般不到3毫米,最大可达3厘米,外形极像蚂蚁。何迅介绍,隐翅虫具有趋光性,白天栖息在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夏秋两季最常见,喜欢围绕日光灯等飞行。

  “伤人的一般都是毒隐翅虫。”成都市二医院皮肤科专家向丹黎介绍,隐翅虫种类繁多,伤人者多为“毒隐翅虫”,而毒隐翅虫本身体内没有毒腺,也不会蜇人,但是体内有毒液,被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腐蚀人体皮肤,造成急性皮肤炎症。

  “毒性并不是很大。”向丹黎说,隐翅虫毒液呈酸性,接触人体皮肤后,会造成点状、条状或片状的红斑,稍严重者会产生水疱,引起溃疡,并伴随不同程度的痒痛感,但不会危及性命。

   夏季多发虫咬伤 好游者勿与虫接触

  天气越来越热,正是蚊虫滋生和活跃的季节,遭受蚊虫叮咬致伤致病的人群也随之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虫咬伤案例占到了省医院皮肤科夏季日常门诊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类似的情况在市二医院皮肤科也占到了10%—20%的比例,主要以隐翅虫误伤、蜂蜇伤、蜘蛛咬伤、蚊子叮伤等为主。

  向丹黎介绍,夏季酷暑,出游、登山、避暑的人比较多,使人们增加了与蚊虫的接触机会,如果缺乏保护意识,极有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

   专家支招:如何防治虫咬伤

  ●保持室内外卫生,防止蚊虫滋生,关好纱窗。

  ●关灯睡觉,睡觉检查床上是否有隐翅虫。

  ●尽量采取各种驱蚊措施,如点灭蚊器、擦花露水等。

  ●若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不要用手直接拍打它,应用嘴吹气将其吹离。

  ●到郊外游玩时,做好必要的防护,尽量穿长袖衣裤。

  ●隐翅虫在遇到风油精时会立即毙命,甚至是500ml水内加入2-3滴风油精,会在一分半钟内毙命。

  ●当人体不小心接触到毒隐翅虫体液,或者被黄蜂蜇伤时,由于其毒液呈强酸性,应用碱性物质中和(不可用烧碱),可用牙膏、苏打、肥皂水等对皮肤进行处理,然后用清水洗净。同时口服激素类和抗组胺药物,严重者需到医院就诊。

  ●马蜂毒液呈碱性,且毒性更大,不可用碱性物质中和,可采取冰敷或冷敷,并及时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