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墓专家回应质疑:有牙齿及遗骸 非衣冠冢

21.11.2013  06:49

二号墓(萧后墓)墓室及其中出土的女性人骨遗骸和随葬品(11月16日摄)。新华社发

扬州曹庄隋炀帝墓被发现后受到高度关注,隋唐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戟教授在接受媒体提问时假设:此墓可能只是隋炀帝的“衣冠冢”。对于胡戟所提出的疑点,作为认定隋炀帝墓的专家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昨天接受了京华时报记者的采访。

为何不公布墓志全文?

字迹不清不便公布

胡戟:要确认隋炀帝的墓,应该全文公布墓志全文。而新提供的炀帝墓的材料,仅仅是两颗牙齿,连至关重要的墓志,也没有全文或全石的照片发表。

刘庆柱:由于墓志年代久远,且材质为石灰岩,另外本身墓地塌陷,导致墓志部分字迹不清。我四月份看到的时候,磨损更为严重,当时只能辨别几个字。后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可以看到更多的字,但是还看不全,因此也不便对外公布。

现阶段不适合看清楚几个字就公布一下,应该是等到阶段性有成果再公布比较合适。

是否是第四次下葬?

只能确定是最后一次入葬

胡戟:有媒体朋友告知的墓志比以前多了几个字,“隨故煬帝墓誌。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於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方……”。如果判读无误,说的这次是贞观元年葬,那就是以前不知道的第四次葬了。

刘庆柱:胡戟认为这是第四次葬,是根据史料所说的三次下葬所下的结论。此次论证的意见是,曹庄墓地是隋炀帝最后一次入葬。此次发现了隋炀帝的牙齿,以及萧后的尸骨及墓地,因此可以确定是“最后一次入葬”。就是说,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属于迁墓后最终的“葬身之地”。但并不能确定是从哪里迁过来的,或是经过了几次迁墓。现在也无法确定隋炀帝的原葬处是哪里。

女尸骨龄不符萧后岁数?

不小于56岁说法包括70岁

胡戟:萧后和隋炀帝一起生活了35年,炀帝死后又活了28年,以14岁出嫁计,去世时七十七八岁了。墓里尸骨的骨龄认定为56岁,和萧后去世时的年龄相差约有20岁。

刘庆柱:这涉及到体质人类学。人从婴儿开始,变化非常快:身高变高,牙越长越多,然后到青年时期基本定型。体质人类学还涉及到脑缝,人类脑缝的合缝30多岁是一个情况,到40多岁又是另外一个情况,而到50多岁之后,这个合缝就全部完成了,七八十岁都这样。此次,体质人类学家鉴定女性骸骨的骨龄为不小于56岁。

好事者为之的“衣冠冢”?

有牙齿有遗骸不是衣冠冢

胡戟大胆假设:新发现的隋炀帝墓不假,但是一群好事者为之。可能是由隋炀帝原先身边的亲信所立的“衣冠冢”。

刘庆柱:衣冠冢是象征性的,其中一个标准是没有人的骨头。但此次发现了两颗牙齿,并且根据体质人类学的检测是50岁,符合隋炀帝死时50岁的情况。并且其中出土的文物证明了帝王墓,还有墓志。此外,有女性遗骸与隋炀帝合葬。从墓地发现冠饰等物品证实,合葬的规格是符合皇后级别的。由此可见,女性遗骸为萧后。因此,这个不会是“衣冠冢”。

■链接

胡戟,1941年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受教于陈寅恪先生的高足、隋唐史大家汪篯先生。曾任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目前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戟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隋唐历史,曾经撰写《隋炀帝真相》一书。而参与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刘庆柱,也是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史料

隋炀帝三次入葬

历史上有关隋炀帝陵的传闻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其陵墓不断迁徙。

掩埋流珠堂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下宇文化及缢死。据宋代司马光所纂《资治通鉴·九十七卷》记载:“萧后与宫人撤漆床板为小棺,与赵王杲同殡于西院流珠堂。

改葬吴公台

隋炀帝虽被指为暴君,但仍有旧部感其恩,江都太守陈棱即为其一。炀帝死后不久,宇文化及率领部下离开江都,叛乱稍息。陈棱遂召集部下,重为炀帝发丧。

据《资治通鉴·一百八十六卷》所载:“隋江都太守陈棱求得炀帝之柩,取宇文化及所留辇辂鼓吹,粗备天子仪卫,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瘗於帝茔之侧。”此后,炀帝改葬“吴台”。

唐礼葬于雷塘

历经隋末农民起义,各路群雄四起,尤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寨义军及李渊为首的关陇唐军势力最大。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李渊威逼隋恭帝杨侑禅位,称帝建唐,改年号武德,定都长安。

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以帝王之礼将炀帝再迁葬于雷塘。唐人罗隐感叹隋炀帝的晚节不保,曾作诗云:“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风波”陵

计划纳入瘦西湖景区

1 扬州淮泗陵

在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确认之前,最为熟知的“隋炀帝”陵也是在扬州,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

这座“隋炀帝”陵,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扬州大学士阮元捐建,现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该帝陵负责人龚艳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一批专家前来考证,认定这里是隋炀帝陵。自80年代起得以多次整修,1995年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对游客开放。

陵墓工作人员认为,以阮元的严谨,已为世人认可两百余年的考据结果,“不可能说是假的就是假的”。

目前,这处已有的隋炀帝陵被当地列为申报国家级保护单位项目,并计划将其纳入扩展后的瘦西湖景区。本来这对于目前年接待游客仅三四万人次的隋炀帝陵景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不太可能批准发掘

阮元曾在其《修炀帝陵记》中追述:明代嘉靖年间刊行的《嘉靖维扬志》曾载有隋炀帝坟墓并附有墓图,同时还绘有石碑一座,碑上有“隋炀帝陵”四字,但后来墓碑不见,墓地也佚失。阮元读过该地方志后,便去当地询问当地老农,得到答复“陵今故在,土人名为皇墓墩”。

阮元据此认定为隋炀帝墓,立碑建石,并请时任扬州知府的大书法家伊秉绶题字,伊遂以隶书题“隋炀帝陵”于碑心,墓碑左侧为“扬州府知府伊秉绶题”。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所所长束家平说:“它应该是一个历史纪念遗迹,没有实际考古发掘资料证实”。对于有人提出通过对其发掘来寻找答案,束家平认为不太可能,“新陵是抢救性发掘,老陵保护状态比较好,不太可能批准发掘”。

2 咸阳陵

县志已认定应为唐殇帝墓

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内也有座隋炀帝陵。陕西省文物局等单位2010年出版的《陕西帝陵档案》记载,隋炀帝陵位于武功县武功镇洛阳村东北约400米,现仅存丘形土冢,高约3米,直径7米。该墓是1957年5月31日公布的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功县文物局文管会原副主任戴世宗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原来的墓冢占地十余亩,碑石、石雕林立,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兵部侍郎毕沅所书“隋炀帝陵”石碑也在其间。但在上世纪30年代,该墓严重被盗,石刻也都遭到破坏。陕西师范大学研究隋唐史的杜文玉教授说,毕沅只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来确定皇帝陵寝所在,所立石碑“对的和错的同样多”。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介绍,这座“隋炀帝陵”并没有进行过考古钻探,不好确定墓主人是谁,十多年前武功县编订县志时,已经认定实际上应为唐殇帝墓。

3洛阳陵

缺证据以郭村古墓命名

隋炀帝陵还有在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郭村东南柏山一说。“郭村东南的那座冢,当地人都称之为杨广墓”。此前,洛宁县宣传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有相关记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永宁县就是如今的洛宁县。此外,柏山上原有圣水寺,炀帝陵迁此后,唐太宗令圣水寺僧人好好看守该陵。

隋炀帝墓在洛宁这个说法之前听说过,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我们曾前往实地考察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主任赵晓军博士介绍,这座墓当时有人为修复的痕迹。“因为缺乏证据,我们当时以‘郭村古墓’为这座冢命名。

京华时报记者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