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学院院长朱晋蜀:相似论培养创新人才

06.01.2014  10:23

四川日报网(记者 向朝伦)近日,成都工业学院举行了一场“相似论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研讨会,面对来自省内相关高校的10余名校长、书记,以及多名来自全国思维科学界的专家,成都工业学院院长朱晋蜀提出了“用相似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论,受到与会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论是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最早提出并倡导在教育界运用的,他生前曾说“在思维科学的应用上,相似论很有实际意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相似论原理培养创新性人才?记者带着这一话题,对话了成都工业学院院长朱晋蜀。

记者:什么是相似论,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朱晋蜀:相似论是说明自然界及工程中各相似现象相似原理的学说,是研究个性与共性,或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以及内部矛盾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一切创造是基于某种相似性的创造”。相似论提出了自然界中存在三条相似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相似创造律,即一切创造无论是自然界的创造还是人类的创造,都是基于某种相似性而进行的。

记者:相似论听起来很神奇,能否说得更通俗些?

朱晋蜀:举个例子,假如你有一套新房,在装修前,你多半会去学习朋友家的装修。在学习别人装修的基础上,根据自已家人的喜好进行变化,房子装修好后,你就创新了,因为你家的装修和家俱的摆设与别家不一样,甚至是全世界唯一的。再如杯子的发明创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发现凹型地面可以蓄水,发现掺水的泥可以捏成任意的形状,于是我们可以想像人类发明的第一个水杯是用泥捏成凹型形状,并经太阳晒干后形成的。之后,人类一代代在两个相似性的基础上进行变异创新,发明了有“”、有“” 的各式各样水杯,再后来,材料也有了创新,什么陶瓷杯、木头杯、玻璃杯、金属杯、塑料杯,乃至于纸杯等。

记者:相似论对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有何帮助?

朱晋蜀:既然相似论揭示了创新、发明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去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的本质,就是“基于某种相似性的创造”,这其实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变异创造”。根据这个创造原理可以看出,创造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并不神奇,只要能思维的人都可以创造。只是在创造过程中,首先要找到相似的模板,在相似模板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变异”,从而得到一个新的模板,这个新的模板就是新的创造。有了它,就可以设计出很多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