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级单位党组织党员大会报告主要内容摘选(二)

04.01.2022  18:56

计算机学院党员代表大会报告摘要

计算机学院党委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为抓手,探索党建引领路径,通过强化“四个联动”,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整合空间建设和改造,营造浓郁的学院文化氛围;规范管理,分类考核,提升治理水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联合申报的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成功获批,电子信息专业获学校博士点培育项目立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立项,软件工程专业获得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立项,正在申报国家一流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立项,正在申报省级一流专业,完成了软件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校考察,并获好评;3门课程获得四川省一流课程建设立项,2门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一流课程立项申报,1门课程获批课程思政省级立项建设;成功申报2个省级实验平台,成功引进国家级工程平台“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分中心设立;地方服务智慧教育品牌逐步形成,已成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一张名片,为全省各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提供咨询和服务,培训中小学教育超过10万人,项目经费超过1000万;建立“341”三全育人学工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未来四年,学院党委将实施“1256”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体系,以1个智慧教育生态理念为理论指引,构建两种人才培训模式,搭建5个智慧环境云平台,开展6类智慧融合教学改革创新举措,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以内培外引为方式,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科研人才队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院信息化发展和地方服务工作;强化校政企合作,通过加强“新华三IT学院”建设,打造“一体系,三融合”产教融合新模式;增强关键学科实力,夯实特色优势学科内涵;开展学工三全育人特色建设,力争学生培养目标达到“四个一”要求。推动“一个聚焦”、“三个优先”、“三个一流”、“四个抓手”的“1334”发展战略;突出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建设和谐学院;协调、统筹各方力量,提升教职工的职业归属感、满足感、荣誉感、幸福感,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专业化精准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党员代表大会报告摘要

十三五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团结带领全院师生持续推进学院改革发展各项事业。2016年学院党委获四川省委 “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8年重点实验室党支部获 “成都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0年学院党委获 “‘蓉城先锋’示范基层党组织”称号;2020年学院获批四川省教育工委《以‘专业团队育人’和‘大文化育人’为抓手,探索应用型地方高校‘三全育人’机制》项目立项,重点实验室党支部获批“四川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立项。2017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为西南地区首家;2020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国家教育部教改项目4项,四川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0项;学生参加的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年均获奖30项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研究生学位授位率逐年增加,2020年达91%。立项国家级项目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基金19项);省部级项目68项,立项四川省科技产业链重大项目(百万级)12项,产业链重大滚动项目7项;发表科研论文13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到校经费7815万元。学院现有“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组成员10余人,年服务地方产业100余人次。


十四五期间,学院党委将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始终坚持思想统领,科学谋划,站高望远,抢抓机遇。一是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政治素养。二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一批高起点省部级专家团队。三是主动谋划学科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博士后工程,助推一流专业和生物与医药博士点建设。进一步凝练生物食品学科特色方向,力争食品学科在川内处于领先地位;十四五期间实现农学和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四是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做到重大决策有咨询,重大项目有参与,重大产业有支撑,重大团队有骨干。


法学院 党员代表大会报告摘要

法学院上下团结一心,全心全力谋发展,求真务实搞建设,开创了学院发展的新局面。一是认真履行基层党建主体责任,不断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学科与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和法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法学专业获批首批四川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第二批省级应用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三是人才培养成效逐步凸显,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结合机制初步形成。四是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日益提升,面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五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六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有新进展。


十四五”期间,学院党委将立足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的目标定位,围绕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凝聚全院教职工力量,深化党建引领学院内涵发展的方法路径,紧扣“入主流、创特色”的发展战略,围绕“一兼顾、两推进”的发展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重心,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支撑,重点开展八大行动计划,即“党建引领学院发展行动计划、学科建设与发展行动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一流专业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城市法治与社区发展治理研究智库建设行动计划、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行动计划、学院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计划 ”。坚持“人才兴院”和“科研强院”,打造科研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术团队,建设一流的城市发展法治研究智库与社会治理研究智库,建成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创新平台,深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多元协同育人创新机制,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备卓越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法治人才、社工人才。


斯特灵学院党员代表大会报告摘要

2021年5月获批成立以来,斯特灵学院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把方向,高起点开新局。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广泛开展面向统战群团工作和外籍人员的友好交流;完成学校“当年成立,当年招生”的任务,2021级学生录取率达到100%,报到率达到76.33%;落地空间文化建设,在开学前完成了8间样板智慧教室、学院形象雕塑、文化建设的方案设计、招投标和具体施;做好学院协同分工,建好运行管理体系,做好中英两校、斯特灵学院与专业学院、中英院内日常管理协同;全面汇集中英资源,协同合作保障教学,建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必修通识课+英方专业课(2/3)+中方专业课”的强强组合;在学生工作中以思政创新树理想,家国情怀育人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信息化、国际化为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中方班主任+英方班导师+班主任助理+辅导员”四位一体协同工作,守校园安全底线;开展形式丰富的红色教育活动,党团共建增强信念。


在未来工作中,斯特灵学院党委将坚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服务地方的指导思想,明确建设国内知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发展目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大党建促进大格局,加强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的前瞻性,增强党的领导和保障功能。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切实保障人才培养,准确定位学院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符合中外合作办学要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元措施并举,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打造“体育+”研究平台,发挥学院交叉学科特色开展科研平台建设和研究团队孵化,搭建“1+2+3+X”政产学研多元平台体系;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凝练中外特色,深入开展师资国际化建设,持续推进课程国际化建设,高度重视学生国际化素养提升,不断加强管理国际化协同,力争在3-5年内,在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基础上,与斯特灵大学建成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守思想政治生命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凝心聚力谋发展,协同融合开新篇,为创建国内知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努力奋斗。


师范学院党员大会工作报告梗概

过去六年里,师范学院实现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覆盖;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跻身国家一流;教学成果、各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学生获奖数量等成绩突出;科研项目、经费、成果、获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社会服务呈现新气象;国际交流拓展新空间;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学院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思想建设常抓不懈,组织建设持续深化,发展学生党员258个,党风廉政建设有效推进。


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学院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常年学生1500人左右),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常年学生300人左右),适度发展成人本科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积极培育专业学位博士点,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0人的规模),最终形成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完备体系。博士学位教师达60%,教授达25%,高级职称比例达50%,拥有2-3名学科领军人才和一大批在成都市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业通过国家二级认证,奋力冲刺国家级一流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成为省级一流专业。学院将实行七项工程,21项计划,确保实现学院发展目标。(一)加快落实人才倍增工程,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实施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实施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实施教师年度得意之作计划;实施骨干教师“全媒体发声”计划。(二)坚定推进立德树人工程,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实施需求对接计划;实施专业创优计划;实施课程争锋计划;实施教学改进计划;实施协同育人计划;实施保障升级计划。(三)加快推动学术突破工程,创建一流科创体系。实施学术平台闯关计划;实施学术团队聚力计划;实施学术成果冲刺计划。(四)大力推进学科赶超工程,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实施教育硕士提质扩容计划;实施学科点位增量升级计划。(五)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工程,提升服务城市能力。实施成大附属品牌支持计划;实施校地合作精准对接计划。(六)加快推进国际化工程,实现国际交流常态化品牌化。 实施国际交流拓展计划;实施国际合作品牌计划。(七)加快落实幸福感提升工程,建设和谐幸福学院。实施工作体验改善计划;实施文化氛围营造计划。


体育学院党员大会工作报告摘要

五年来,体育学院党总支持续推进学院党建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统筹政治引领,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共进,获批“成都大学党建引领教学科研样板支部”、党组织“对标争先”示范项目党员攻坚先锋队,荣获“成都大学2021年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体育学科硕士点获突破,开设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2个二级学科领域(方向);体育教育专业获批教育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获批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成功申报1212质量工程、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和教材等30余个项目,立项教改项目30余项,“课程思政”校级教改项目10项,教学成果奖共申报9项,5项获奖,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教师共计发表CSSCI、SCI、EI、中文核心等高质量论文64篇,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术专著13部,新型专利4个,科研立项80余项,连续两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6项;举办校内体育活动赛事近60项,获省级以上奖励1380余项,其中国际级121项,国家级392项,省级867项,校男子足球高水平代表队荣获2021-2022年第22届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四川赛区)冠军;高考生源专业录取分数名列全省前五,毕业生就业率从88.9%增至95%,读研比例从3.2%增至17.4%;荣获国家级及以上体育竞赛奖项400余项,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援藏、援疆、支教、见义勇为、“龙泉好人”等20余人次优秀学生楷模;学院积极参与大运村申报和大运村体育场馆改扩建工作,大力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四川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多批次省级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累计到校经费500余万元,高质量培训近千名足球教师和校园足球管理干部;“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全省幼儿体育的宣传推广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下一步,学院党委将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成都大学“541”宏伟建设目标,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机制,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聚焦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战略的各项举措,以省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强博士点(体育专博)的培育和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加强体育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力争实现体育教育专业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专业认证,新增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教学成果奖立项2项以上,力争国家级优质课程有突破,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专业竞赛)获奖突破500项。


后勤处党员大会工作报告摘要

三年来,后勤处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先进单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2020全国学校物业管理机构50强”“2020年度教育后勤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以及四川省高校“园林式校园”“伙食工作先进集体”“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物业与绿化工作先进集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当选为中国《教育后勤参考》第一届常务理事单位。后勤处努力打造温馨舒适就餐环境,增加延时服务,开设特色窗口;完成各类日常维修共计3万余件(次),按时完成学生宿舍4900余台空调安装工作;全力做好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牵头制定和修订“七案七制三流程”以及20余个开学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预案、制度和《成都大学师生返校应急演练方案》等;牵头做好全校师生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接种的各项保障服务;推进“餐厅改造与餐饮服务组”和“后勤保障组”工作;实施校园景观提升风貌整治,打造“公园城市示范校园”;持续推行“智慧后勤”建设,打造微信端智慧后勤系统;完成三期房85%住户不动产权证办理;完成对学生宿舍门厅、食堂、学院门厅建设;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认真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教育思想大讨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党史教育专题教育;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


未来几年,后勤处党政班子将带领全体员工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构建两个体系:以流程再造完善后勤保障体系,以“智慧后勤”建设构建24小时服务体系;打造两张名片: 以“舌尖上的满意”打造成大后勤服务名片、以节约型“绿色校园”创建打造生态校园名片;通过“三个改进”,实现三个“显著提升”:改进响应时效,实现维修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改进管理措施,实现物业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改进沟通方式,实现服务保障满意度显著提升。

编辑:肖乃田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