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葛树志:四川人工智能产业有可能实现引领
人物名片
葛树志: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中国首批“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电子科大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敬松 本报记者 熊筱伟
近日,沙特阿拉伯政府授予一名“女性”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公民身份。有人认为,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已发展到一个全新高度。
葛树志却有不同见解。10月28日举行的2017天府软件园年度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四川互联网大会上,这位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中国首批“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电子科大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在主题演讲中,将人工智能比作火,“人一开始也害怕火,后来学会了控制火,利用火。”在他看来,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就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问题,葛树志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记者:您演讲中提到“人工智能是最热的话题,但希望不要过热”。现在过热了吗?
葛树志:热的主要是媒体和外界。业内研究人员都还蛮冷静的,知道现在人工智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记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我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主张人工智能“万能论”,另一种又把它斥之为“人工弱智”。
葛树志:准确地说,现在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才刚刚开始。从应用领域看,人工智能已经涉足教育、服务、医疗等各个行业。但从技术层面来看,人类有八大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认知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语言智能、人际智能,目前人工智能做的,还远远没到一半。
为什么会这样?就像阿尔法狗下围棋一样,所有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事情,都是有规则的。
但是,很多领域是没有固定规则的,或者说这些领域有规则,但是人类还没弄清楚、解释不了,这些领域人工智能就不行了。它需要你给出规则。它还只能计算、学习而已,谈不上创造和思考。举个例子,牛顿看到苹果掉下来,能想出万有引力。这种发现性的、创造性的,人工智能就想不出来。
当然现在已经有一批科学家在研究,如何让人工智能思考。
与人工智能分工合作是一个趋势
记者: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和人类将根据各自擅长的进行分工合作?
葛树志:有人说人工智能“抢工作”,我更愿意说,人工智能是把你从繁重、重复、枯燥的劳动里解放出来,让你有时间去做创造性的工作。比如医疗行业,这个遵循严格规则的领域,正常情况下将会由人工智能来承担看病任务,什么体重吃多少药,不会比人类医生差;人类则需要成为专家,通过会诊解决疑难杂症。
这是一个趋势,不应该惧怕它,而是应该和它进行分工合作。这要求你有更高的适应力——接受更高教育,同时终身都不要停止学习。
四川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有很好的土壤
记者:有人说21世纪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春天,您怎么看?未来哪些领域可能最先实现产业化突破?
葛树志:这个说法蛮到位。如今社会老龄化趋势,需要人工智能承担起部分工作;人人手上都有手机,使计算能力普及,让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有了基础。人工智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启蒙,如今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风口期。在我看来,运用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在教育、娱乐、游戏和保健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记者:您怎么看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葛树志:人工智能应用才刚起步,还处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力、人人都可以领先”的时代,这对于四川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四川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领域,有很好的土壤,包括电子科大、川大等很多研究机构,政府也在大力引智,这方面四川走在了前面。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完全有可能实现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