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华裔院士张隆溪昨日重回母校 寄语学子享受知识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肖锋 孙林馨)他是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世界级华裔学术大师之一,被誉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曾先后师从于杨周翰、钱钟书、朱光潜诸教授;他热爱读书,独立能力强,曾凭借两本英文书籍度过“最艰难的知青时光”;恢复高考,中学毕业的他凭借自己广博的英语水平直接考上了当时的北大西语系研究生;1983年,他赴美留学,钱钟书亲自为他写英文推荐信;哈佛岁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并任教加州大学河滨校区……
12月21日,时隔半个世纪后,张隆溪院士借回成都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先后走进母校树德中学和树德协进中学,与90后学弟学妹们一起畅谈那段难忘的中学生活和自己的求学、成长之路。
话母校
校园从未变老,白果树依然茁壮
昨日上午,在树德中学宁夏校区,张隆溪院士当年读高中时的数学老师游家騋专程赶来要见一见自己当年的这位得意学生。当身材高大的游家騋老师被两位同学搀扶着走进会场时,已经年过半百的张院士激动地立刻起身走下台,紧紧握住游老师双手,激动地说;“游老对于我来说,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而此刻的游老仿佛觉得概括的不够全面,虽年事已高,却开心地用高昂的声音接过话,补充说到“兄弟,我们是兄弟。”
“变化太大了!只有校园里的那两棵白果树依然还是那么茁壮。”21日中午,刚踏进树德协进中学的张隆溪院士就对母校的变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看到已经80多岁的班主任于秀茹老师、物理老师陈雪莹老师、化学老师胡惠清老师都在现场,66岁的院士忍不住禁热泪盈眶。
“张隆溪同学那时可是老师们都非常赞赏的一位同学,聪明、好学,尤其对外语充满着相当大的兴趣,曾经借回老师的教科书和笔记自学俄语……”虽然时隔40多年,物理老师陈雪莹眼中的学生情况还一一在目。
寄学子
享受知识,保持适度的批判精神
“我是成都人,在成都出生,在成都长大,今天我们就用成都话交流好不好?”一落座,张隆溪便用一口地道的成都话与同学们打起了招呼,显得很是亲切。昨日上午,在树德宁夏校区专程举行的第十七期“卓越人生讲坛”中,在这些“小学弟”、“小学妹”面前,已经66岁的张隆溪依然显得很是活跃。他动情地对在场的同学们说道:“离开家乡近半个世纪,每次回来成都的变化都非常大,现在真的是能切身感受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真真含义。”
“中学生正是在追求知识的时候,对知识应该有着广泛的兴趣。”讲座一开始,张院士就对同学们提出了要求。“一个人在课堂之外的学习也很重要,多度一点书,多培养一点兴趣,知识积累的越深厚,你的思考能力就很强。”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张隆溪院士回忆说,当年读书只是因为对知识纯粹的渴求和兴趣,他感言从知识中得到的满足是物质永远无法取代的。他告诉现场同学们说,中学正是追求知识的时候,应对知识应该有着广泛的兴趣,在保持广度的同时,坚持一定的深度,同时不忘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人文知识研究,张隆溪院士真诚的对同学们提出了希望:“人文知识能培养我们分析和批判的能力,因此希望大家对人文知识有着普遍的兴趣。”他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中能够多学习,多发展兴趣,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
而对于大家目前正关注的高考英语改革,张隆溪院士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建议同学们应该跳离考试本身,将重点放在学习英语知识本身的基础上。“无论英语考试制度怎么改革,但作为一种世界通行的主流语言交通工具,学习好英语依然将会在以后的人生舞台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对于热爱西方文化的同学,这更是一门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张隆溪院士说。
人物档案:
张隆溪,四川成都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3年,赴美留学。1989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师从于杨周翰、钱钟书、朱光潜诸教授。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世界级华裔学术大师之一。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唯一健在华裔院士,香港城市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及韦斯理大学杰出学人讲座教授。师从杨周翰、钱钟书、朱光潜诸教授,先后出版了《道与逻各斯》《强力的对峙》等多部学术专著,被誉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研究范围包括英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西比较文学、文学理论及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