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增院士冯小明:确保数据准确 实验重复多次

20.12.2013  09:17

新增院士冯小明

□本报记者 任鸿

12月19日下午6点,已至晚饭时间,四川大学绿色合成方法学研究室仍然一片忙碌。当日,实验室负责人之一的冯小明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实验室的学生和老师们同往常一样身着白大褂,聚精会神地做着手上的实验。

今年49岁的冯小明是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有机化学。能成为四川大学的第十五位院士,冯小明的秘诀何在?记者在实验室采访了冯小明的几位学生。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是冯教授在中国

【秘诀一】诚信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习时,其导师黄志镗院士谆谆教导他的一句话,如今,它成为实验室里人人皆知的警句。

每周开会,冯教授都要一再强调实验的诚信和安全。”何筠是川大化学院博一的学生,从大四选择冯教授作为自己的论文导师开始,他已在实验室做了4年多的实验。他告诉记者,冯教授最令人敬佩的治学之道就是讲诚信。“数据真实是科研的最基本要求,这也是冯教授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据何筠介绍,在实验室,每得出一个数据,冯教授都会要求对之进行验证,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其他人按同样的步骤再做一次甚至几次实验,以确保数据真实。

这也是冯教授治学严谨的体现。”何筠的师姐,今年念博二的蒋佳佳说。硕博连读的蒋佳佳已经跟了冯教授5年,在她眼中,冯教授是有高度责任感的老师。“做化学实验多一滴少一滴试剂,都可能产生危险或让实验功亏一篑,严谨是冯教授的一贯作风。”蒋佳佳回忆说,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冯教授是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都说他很严格,没想到细到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冯教授都细心地用红笔勾画了出来。

【秘诀二】钻研来得比学生早,走得比学生晚

在学生眼中,冯教授的生活很单纯,实验室、办公室两点一线,除了开会就是指导学生做实验。“没听说冯教授有其他爱好,他好像只爱科研。”念博二的张远告诉记者。“有的高校教师会忙着开公司赚钱,冯教授的一些项目也能挣钱,但他的心思一直在实验室。

做实验也是冯教授学生每天的主要功课,实验室里从早到晚总能看到学生们忙碌的身影。“再刻苦还是比不过冯教授。”张远告诉记者,有时候,自己想着一定要再努力点,早点到实验室,可每每自己早到时,却发现冯教授已经在实验室了,晚上,自己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准备回寝室休息时,冯教授往往还在实验室里忙活。

这么多年,冯教授基本不休假。”何筠说。

冯教授不休假,你们休假吗?”记者问道。

所以说冯教授才能当上院士嘛。”何筠惭愧地笑了笑。

【秘诀三】和善出差总不忘给学生带“伴手礼

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依靠的是一个团队,在带领团队上冯教授有自己的秘诀。实验室里大多都是“80后”,生于1964年的冯小明属学生们的“叔叔辈”,但他却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好人”“和蔼可亲”“有趣”这些都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

冯教授一般都以时政或民生新闻开头,与我们搭讪。”蒋佳佳说:“有时候看我们聊天,他也会主动加入,或者和学生开开玩笑,缓和一下实验室的紧张气氛。

张远则告诉记者,当冯教授的学生很幸福。“到外地出差,冯教授总不忘给我们带回小礼物,他从国外带回来的巧克力是实验室的抢手货。

在学生眼中,冯教授并没有架子,衣着朴素,让人备感亲切。“别看照片上冯教授气度非凡,而平日里,他基本上都是背着个书包,有时候提个布口袋就来实验室。”何筠说。(应被访者要求,文中冯小明的学生均为化名。)

链接

冯小明所在的绿色科学与科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经济技术上可行的、能采用可循环使用原料的、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对人类无害的化学品设计、制造和使用。换言之,就是把化学理论和方法、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科技等,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以尽量减少直到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有害的反应原料的使用、反应过程的利用。化学反应产物的生产和使用,反应溶剂的使用,尽可能不产生副产物,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