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82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勇撰文祝福母校

06.05.2016  19:52

  编者按:5月16日,学校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我校82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唐勇特别撰文回忆在狮子山难忘的求学经历,感恩母校教师为人才培养尽职尽责,并祝愿母校生日快乐,祝愿母校教师福寿安康。

狮子山上的记忆

——师恩难忘

唐 勇

  母校 70 周年校庆之际,李爽老师约稿《师大故事》,让我得以静下来梳理尘封的记忆、吐露心声、表达对母校的感恩。

  我出生在四川井研县一个边远乡村,1982年参加高考时才第一次来到县城。 高考后要填写志愿时,偶然在一张招生报上看到了首批招生的学校即四川师范学院,那时我们都非常羡慕中学老师,而且我中学时化学成绩也不错,所以就填报了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9月,我如愿入学, 我的人生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当时的川师地处城郊狮子山,离市区较远,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那时学习风 气特别好,每天早上狮子山果园、教学楼前的喷水池旁随处可见不少同学在大声朗读外语;每天晚饭后大家都要匆匆忙忙赶去教室或图书馆晚自习,去晚了肯定找不到位置;一些重要的课外图书经常要排队借阅,而且最长只有两周借阅时间,所以只要借到了书,都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印象特别深的是经常会在老师家里偶遇求教的同学,并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

  我很幸运,在川师化学系遇到了一批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汪苞、叶隆炳、叶培仁、陈雪樵、敖运昌、向思平、蔡冀英、陈忠厚等。他们不求名利,注重教学,是他们将我带入了化学的殿堂,并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至今陈雪樵教授讲课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他的《有机化学》讲解认真细致、深入浅出。记得讲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需要我们运用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他就带领教学团队自制了模型,通过模型演示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些知识。敖运昌教授在上课之余,总会给我们讲一些他们从事农药合成研究中一些失败的与成功的 故事,引发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之不易;为了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他给我们推荐了系列优秀的有机化学参考书,让我们在课余时间学习。我记得有邢其毅先生编著的《基础有机化学》,美国莫里森编著、复旦丁新腾先生等翻译的《有机化学》,美国森德伯格著、王积涛先生翻译的《高等有机化学》 (B 卷),沃伦著、丁新腾先生翻译的《有机合成设计》,顾可权先生编著的《重要有机合成反应及其应用》等书。上学时这些书我读过多遍,遇到问题均找敖老师讨教,让我受益至今。也是从那时起,我便和有机化学结缘,毕业设计时选择在陈朝英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偶氮染料的设计和合成方面的工作。我们在研究中注意到偶氮化合物结构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颜色变化,PH 值的变化也可以明显改变染料的颜色,这些颜色的调变让我对材料结构决定性能的阐释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或许是我后来也从事一点聚乙烯材料研究最初的诱因。蔡冀英教授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一 位老师,大家都知道《物理化学》很难学,也是一门很难上的课程,但蔡老师知识渊博, 而且口才非常好,可以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大家都非常爱听她的课。但蔡老师也以要求严格著称,大家都怕她的考试。记得有一次中期考试,我们全年级160多名学生,只有6个人及格,其中包括 4 个 60 分的,最高分仅 66分,这样的考试真是让大家心惊胆战,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后来,许多同学还喜欢上了这门课程,并在毕业时报考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蔡老师很喜欢与我们“闲聊”,经常给我们 讲一些优秀学长和学姐的情况,让我们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参照物”,相当励志。最让我感慨的是从大学时代到毕业后,多年来这些老师们依旧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关心、帮助和鼓励我,伴我走过了那段青葱岁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他们或已满头银发,或遗憾离世,但他们的教诲却常驻我心。在此祝愿我 的老师们福寿安康、美满幸福!

  想一想,学生时代,谁不曾迷茫?年少之时,谁不曾彷徨?是川师的老师们,把我们这一棵棵树苗用心浇灌、培育,让我们在迷茫中有了方向。与川师的相遇是幸运的,在川师的成长是幸福的。感谢川师,感谢狮子山,感谢那个让我 的人生扬帆起航的地方。

  在此,敬祝母校 70 岁生日快乐!

  (作者系我校化学系 82 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