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原书记白纪年逝世 胡耀邦夫人等送花圈
白纪年走了。2015年1月15日13时40分,白纪年在西安逝世,享年89岁。
他一生的经历都与陕西有关:13岁投奔延安,16岁入党,在共青团和中共的陕西省委两大组织内,都做到了最大的官——省委书记。
他是推动陕西农村改革的带头人之一,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第一个用民主推选办法产生的省委书记”。
他是抗癌斗士,34岁起患上多种癌症,54年来,承受了6次大手术。
他喜欢别人叫他“老白”,而不是白书记。这是共青团的风格,平等、热烈、有朝气、有作为。他将这一风格持之此生。
“老白,是个传奇人物,有他的特殊人生。”
“老白最大的特点是敢于直言,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有棱有角。”
老白是谁?
提到他的名字,老同事、老朋友都有些激动。老白是白纪年,生于1926年。按说,他当过很大的官,该称呼官衔叫他“白书记”。可老友们都说,“老白从来不喜欢人叫他什么‘书记’,八九十岁时都成‘白老’了,大家还是喊他老白。”
这只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很小的特点,却显露白纪年终其一生的个性:性情热烈,没架子,只琢磨事、不琢磨人。
“一个副省长,如此发言,乌纱帽还能戴稳吗”
白纪年就任陕西省副省长,是在1979年12月。其时,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秘密签下承包土地的“生死状”,已整整一年时间了。
而当时陕西一些地方,面对群众期望的“包产到户”,用一名作家的话来形容——“拿得还比较稳”,“左”的做法仍在持续。比如本是社员自己购置的架子车,却收归集体,自留地也被取消。
2014年8月。西安北郊一住宅小区。82岁的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高英杰老人回忆,当年有首歌谣,形容陕西“醒来早,走得慢,出门还要左右看”。
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2013年11月编写的《亲历者说 陕西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书中,白纪年回忆,“对来势迅猛的农村改革,还有一些人,思想一下转不过弯来,思想疙瘩一时解不开。就是在省上领导层中,也有一些领导同志,思想上跟不上变革的形势,表现得比较消极、被动。”
在就任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之前,白纪年是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他复出任职的第一个报告,就是《关于当前亟待解决的农村经济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自留地由社员自主经营,社队不干涉;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社员购买的架子车等生产工具归社员所有;放开国家指导下的农村粮食市场。
延安时期的老新闻工作者张国宁当年旁听了省委召开的地市负责人座谈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会。那是1980年10月的一天,白纪年频频发问:“亿万农民为啥拥护包产到户?真理为什么在多数群众一边,而不在阻挡这一大潮的少数领导人一边?”他尖锐地提出,有的领导层思想解放不够,认识不统一,应该支持的没有支持,否定得又太早太急。
2008年12月19日的《各界导报》刊发了张国宁的这篇回忆。张国宁写道,我当记者多年,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一位被领导者在关键抉择问题上,向他的顶头上级当面锣、对面鼓那样十分尖锐又充分说理的批评。有个市委书记在走出会场时做出了吐舌头的惊讶神情,还悄声说,一个副省长,如此发言,乌纱帽还能戴稳吗?
白纪年在《亲历者说》一书中回忆,新华社记者把他的发言整理成内参。但事后,省委提出严厉批评,说他“不听招呼,不和省委在政治上保持一致”。
白纪年一生在农口工作了25年,开发渭北旱原、参与创建杨凌农科城,他都倾注了心血。2014年5月下旬,西安雁塔路陕西省委东院7号楼,白纪年家。华商报记者向白老提及他在农村改革时的作为,老人微微一笑,就将过往的岁月轻轻放下。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第一个民主推选的省委书记”
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2008年8月编写的中共陕西历史人物丛书《白纪年》中,有一篇六百余字的《白纪年传略》,最后一句是“他是陕西农村改革的带头人之一,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中第一位直接由县以上干部民主推选产生的省委书记。”
2014年5月。华商报记者采访白老,希望他能讲讲这件事。老人笑笑,说,“以后再说吧。”
在《白纪年》第六章中,详述了他当选省委书记、主持省委工作的过程。
1984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他回京就职之前,由谁来接替主持陕西省委的工作,上下议论纷纷。
由于各方意见不一,中共中央决定由陕西省委以民主推选的办法产生省委主要负责人。
参加推选的有省、市、县及省级厅局领导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共300余人。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驻陕联络员小组乔明甫等五人参加了会议。
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徐山林老人在《白纪年》一书的序言中,记述了这次推选。“会上不划任何框框,完全由参加会的人按自己意愿提名,无记名投票,当场公布每个人的得票多少。会议开了十几天,经过四轮筛选,纪年同志得票130多张,一直是最多的一位。”
陕西省委将结果及意见电报中央。中共中央电复陕西省委,不再设第一书记,白纪年任省委书记。
曾任陕西省委秘书长的何金铭当年参加了这次民主推选全过程。2014年11月,西安曲江一住宅小区。83岁的何老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据《白纪年》一书,1984年11月,《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陕西民主推选出省委主要负责人的消息,盛赞“陕西省委采取民主推选的办法荐举省委书记,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值得重视和推广。”国内数十家报纸刊物转载,美联社等国外媒体竞相报道,称: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第一个用民主推选办法产生的省委书记”。
时年58岁的白纪年成了中外驰名的新闻人物。
“什么书记书记的,叫我老白也可以嘛!”
白纪年是绥德人。白家早年殷实,祖父经商,供两个儿子都念了大学——白纪年的伯父曾留学法国,父亲念的是北京大学。
上小学时,白纪年常听人们说“闹红”的事。12岁,白纪年考入绥德师范学校。该校很多教师都是共产党员,向学生公开宣传革命进步思想。1939年春节,白纪年向家人提出去延安。母亲勉强答应。正月初七,白纪年过了13周岁生日,第二天就踏上了去延安的路。
他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当过小学教师、机关文书。1942年4月,刚满16岁的白纪年入了党。后来,他又做过县政府秘书、民政科长。
1948年春,白纪年被任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三边分区筹委会主任,从此踏上青年工作岗位。1949年6月,青年团西北工委在西安成立,白纪年任组织科长。1953年,27岁的白纪年主持团陕西省委工作,是当时省级机关最年轻的厅级领导。
白纪年在团陕西省委工作时,青年工作生动活泼,在全国都赫赫有名。他主张“不当青年官,要做青年友”,力倡不称官职,只称同志,直呼其名。
“我1950年5月认识老白,到现在都这样喊他,他当省委书记,大家照样喊他老白。”2014年11月,83岁的何金铭老人回忆当年与“老白”共事的日子。
何金铭当时由中央团校学习回到陕西,代表组织与他谈话的是白纪年。“我那时19岁,老白24岁。老白说,看了你的档案,知道你喜欢文学,到西北新青年报社当记者吧。”
何金铭由此在工作中常常接触白纪年。有一次,在团干部会上,白纪年说,最近到几个厂子去调研,跑了一圈,心里却很难受。“到这个厂子,人一见叫白书记,到那个厂子,也是叫白书记。为什么就不能叫白纪年同志哩!叫个老白也可以嘛!什么书记书记的……把我叫个书记,青年还敢和你接近吗?做青年团的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是带出好作风。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和青年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一番话讲得大家心悦诚服。几十年后,白纪年当了副省长、党的省委书记,老团干部们见了他,还喊他老白。
没有架子、没有城府、没有害人之心
早在青年团工作时期,白纪年和胡耀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胡耀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时,白纪年在省委农村社教办工作。
白纪年就任省委书记时,胡耀邦是中共中央总书记。1984年9月,胡耀邦在京约谈白纪年,提出要把陕西工作搞上去,最大的问题是保守、安于现状。白纪年提出清“左”破旧,特别是肃清封建主义遗毒。
2014年5月。华商报记者向白纪年老人提及这段往事,说他当过省委书记,“是很大的官”,白老却笑笑,说,“中国人为当官这种思想,多少代、多少年,影响太大了,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不管大小事,都要有个官衔,人都爱当官。”说完话锋一转,说,“这其实是封建遗毒,是个很坏的东西。”
白纪年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群众工作和农村工作,他把群众观点当作一个领导干部的“根”。“老白这个人,我总结他有‘三个没有’。”2014年11月,何金铭老人描述他心目中的白纪年:“没有架子、没有城府、没有害人之心。”
在何金铭的记忆里,白纪年和同事、上下级,始终是“打打骂骂说说笑笑”,“到了中午饭点,不论谁说,老白,走,吃油泼面走。大家就一起去吃南院门的箸头面,他开钱。”
后来白纪年当了副省长、省委书记,“接触到的工作人员,养花的、理发的、厨师、水工,都是他的座上客。”
2014年8月,西安北郊一住宅小区。82岁的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高英杰老人回忆,有个老同志坐过国民党的牢,得了胃病。有次吃饭,白纪年叮咛炊事员,把馍在炉子上烤一烤,小心吃冷馍犯了老病。
70岁的富平人刘应回至今也在念叨白纪年的好。刘应回本是农民,初中文化。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家乡务农时,他总喜欢鼓捣些农业机械,有几项还通过了省级科研鉴定,可他是“三无人员”:无学历,无职称,无正式指标。虽然在当地农机研究所干了很多年,但一直是个副业工(即临时工)。
1984年12月,陕西省首届职工读书自学成才表彰大会,刘应回得了个二等奖。省工会主席在大会上宣读了省委书记白纪年的批示,“这个同志自学成才,难能可贵。但据工会反映,副业工转正问题,因县上没有指标,解决不了。请办公厅同工会与劳动人事厅、农牧厅研究,可否作为一个特殊情况予以帮助解决……”
短短三天,调进了西安含光门外的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村里人都说,哎呀,老刘,你厉害,这次县上放不下你了,要进大堡子(指西安)了。
抗癌斗士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2014年5月27日下午,华商报记者拜访了白纪年老人。白老午休起来不久,正坐在客厅的沙发里,一边看电视新闻,一边吃麻花,一手还端着一碗冲饮喝。看上去,他不是以前照片里胖胖的样子,有些瘦了,不过精神很好,说话总是带着笑,是个温和的老人。
客厅不大,水泥地,装修陈旧,壁上多处墙皮脱落。正面墙上挂着两个大字“松涛”。白老说,这是有一年(1985年)舒同从北京来陕西给他写的。
白纪年面前的茶几玻璃板下放着一些与家人的合影。一张信纸上,老人写了几个字:“赠爱孙欣欣 好好学习自强不息”。窗台上摆有几个老虎造型的雕像,白老说,他是属虎的。台子上还有一块奖牌,是陕西省抗癌协会颁发给白纪年的“抗癌贡献奖”。
白纪年从34岁起至今,做过六次大手术。1961年,他第一次做肠癌手术。医生预计,只能维持两三年生命。1964年他去医院复查,同一个病区的病友大都不在了。1972年,白纪年再去复查,医生都很惊讶,说他的康复是个奇迹。
此后的1976年、1977年、1985年、1994年,白纪年先后做了肠癌、肠粘连剥离、乙状结肠息肉癌变、胆囊结石多个手术。2004年,年近八旬的白纪年又因胃癌,做了大面积胃切除手术。记者问白老怎么支撑过来的,白老笑笑,说,“我个人对这些东西不害怕,也不敢说‘生死置之度外’,总之是不害怕。”
何金铭、高英杰老人都说,白纪年口敞心直,有啥说啥,不迎合“形势”,不跟风跑。曾负责主编《白纪年》一书的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吴崇信也说,白纪年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敢于直言不唯上。为此,他也得罪了一些人,招致了一些非议,甚至被人诬告。
上世纪六十年代,白纪年对极左路线以及胡耀邦被整不满,结果被视为“危险人物”、“坏干部”。文革中,他又被打成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和胡耀邦等“黑线”骨干人物,遭到批斗“集训”审查长达七年。
“专案组”给白纪年做了审查结论,说他“犯有严重错误”,要他签字。白纪年认为这是诬陷和迫害,拒不签字。
“他也不说过头话,不拔高自己。”高英杰回忆,2008年,《白纪年》书稿已送印刷厂排版,白纪年又要回来改动了几处。高英杰问编辑都改了些什么,原来都是他认为评价过高的提法“降”了下来。比如“起了主要作用”,改为“起了一定作用”。
《白纪年》书中记载,1987年8月,白纪年被免去省委书记职务。次年,他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3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约他谈话,对白纪年在任陕西省委书记期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当年对他工作岗位的调整“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白纪年说,“我这一生虽然也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尤其是口无遮拦,说话过于随便,可能伤害过一些同志。但我胸无城府,心底坦荡,从来没有有意整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党是忠诚的,对人民的事业是尽职尽责的。”白纪年晚年欣赏一副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前来吊唁他的人排起了长队
寒风吹拂着人们沉重的脸庞,花圈上白色的挽联随风摆动,仿佛在诉说无尽的哀思。白纪年的灵堂设在陕西省委东院7号楼他的家中,昨日,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白纪年的亲友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干部群众纷纷前往吊唁,一度排起长队。
沿着两排花圈走进庭院,白色的挽联映入眼前,上书,“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反腐倡廉”,“思想解放求真务实踌躇满志创新局面”。登记台前张贴着敬告亲友来宾的告示:“根据父亲生前遗愿,去世后丧事从简,不收礼金,敬请谅解。”灵堂设在白纪年家狭窄的客厅里,黑色幕布下,素雅的鲜花簇拥着遗像,遗像中白纪年慈目微笑、音容宛在。
据了解,白纪年病重期间,省委书记赵正永、省长娄勤俭多次前往医院看望。得知白纪年去世后,习仲勋夫人齐心、胡耀邦夫人李昭等送来花圈表示悼念。
赵正永、娄勤俭、马中平、孙清云、江泽林、郭永平、魏民洲、姚引良、景俊海、安东、毛万春、刘小燕、陈强、高龙福等省级领导前往吊唁并送来花圈。
华商报记者 陈琳
编辑:SN091
文章关键词: 省委书记 白纪年 我要反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