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降杠杆”政策风向或影响后续融资量
“2012年、2013年城投债规模迅速扩张,2014年将迎来接近3500亿元的兑付高峰,尤其以3月份、4月份到期量最高。”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城投债集中到期考验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同时或将加大一级市场供给,对二级市场造成冲击。
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2014年到期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21.89%,达到23826.39万亿元。2015年—2016年地方债务到期比重则分别为17.06%和11.58%,未来三年需偿还近一半,偿债压力不可谓不大。
对于上述债务,各方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总体风险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公开表示,总体上看,政府的债务风险是可控的,同时这些债务资金的使用,主要是投资性的,而不是消费性的。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4年经济工作六项主要任务中,“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赫然在列,而城投债在地方债务风险中则首当其冲。对此,某券商债券研究人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而言,地方政府债务的压力比较大,但还没到一个不能持续的地步。不过,在监管层要求“降杠杆”的压力下,地方融资平台后续的融资量可能会下降,导致一些局部的融资平台资金风险上升。
虽然临近兑付高峰,但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的表态使得多数业内人士对城投债的短期风险并不担忧。
“国家发改委允许平台公司在项目建设资金出现缺口、无法完工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发行适度规模的新债,并且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与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融资转向阳光化。”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令市场此前担忧的城投债违约风险被往后推迟,城投信用环境趋于好转。
南京银行此前的一份报告指出,无需过度担忧城投债市场爆发系统性风险,因为今年到期的城投债中接近90%为省及省会(单列市)城投债,整体信用资质相对较好。报告同时指出,系统性风险无虞并不意味着所有城投债都没有风险,财政收入超过债券余额1000亿元以上的仅有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8个省或直辖市。地方政府能否摆脱刚性兑付将是今年城投债市场的变数之一。
与此同时,对于市政债能否取代城投债,也引发市场关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仍主要以中央代发为主,局部地区允许自主发债。关于地方政府债券是否应该放开,此前一直在学界存在争论。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关于赋予地方一定举债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并有财税学者表示,放开是一定的。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微博)就认为,更需要讨论的是发债权限,及举债规模的决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