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中国与非洲“美美与共”

08.12.2015  12:58

  11月30日,在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津巴布韦《先驱报》发表题为《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的署名文章的時候,我正好在纳米比亚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可以说亲身体会到了非洲与中国的友谊。

  29日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机场,我与来自坦桑尼亚文化部的官员迪娜比邻而坐。我们谈到了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和历史。迪娜说:中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在坦桑尼亚你可以到处看到来自中国的公司,参观,工人,他们帮助我们建设,非常友好。

  我问迪娜,作为文化官员,她对中国文化了解多少?有没有到过中国?迪娜表示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从未去过中国。

  我告诉她“我们有必要多做一些文化方面的交流,比如不仅仅是经济建设和官方交流,而应该着重于民间文化交流。让民众了解彼此。”迪娜表示完全同意。

  迪娜说:“举例说,欧洲文化之所以对非洲影响比较深刻,是因为他们在非洲搞教育,办学校,建立医院,输送管理人才,还帮助建立一些制度。我们是从这些方面慢慢接受西方文化的。而中国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中国企业的存在只是我们生活中友谊的一小部分,我们对于中国本身并不了解”。

  迪娜的话还是可以代表很多非洲民众的想法的。在我看来,她指的欧洲文化是有一部分殖民文化,而我们是援助,合作与共同发展,与殖民文化截然不同。

  近半个世界以来,中国对于非洲的援助和帮助可以说是巨大的,从铁路、医院、水电站、市政建设到更多的经济投入。但是很多非洲的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并不深刻、全面,有的还比较陌生。这就需要建立深入的民间文化交流、商贸交流,让中非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停留在官方之间和大企业之间。

  像在海外所有国家的情况一样,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也应该注意与当地政府及人民进行深度而平等的交流,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投资办厂、贸易交易。援助,而不是施舍。在进行经济交流合作的同时,中国企业要考虑到对当地国的贡献不只是帮助建设、贡献税收、解决劳务,还要参与当地的社区建设与社区互动,更需要与当地国民众生活在一起,才能做到水乳交融,相互渗透与了解。而不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俗脱节,或者空投过去工人,关起门来生活,关起门来开工厂,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这样很难做到真正的沟通与了解,也很难真正传播中国文化。

  目前有很多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非洲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机会。其中有的企业家是相当有责任心和担当、觉悟的。

  我与纳米比亚中国工商联合会的名誉主席黄耀权先生做过深度的交流,他告诉我,作为一个在纳米比亚投资办厂的中国企业家,考虑到的不仅仅是如何获取利益,而是要想到非洲人民给了我们发展机会的同时,我们也要回报他们,为非洲社会的发展做些贡献。

  黃先生自己出钱资助了几十位纳米比亚的学生到中国学习医学,还资助当地的幼儿园和学校,积极协助中国大使馆工作,积极与当地政府官员、普通老百姓交朋友,积极组织华人安全自卫,维护权益。

  他说我们的态度必须保持公正,不要觉得来了非洲,就只是赚钱。交了税就不管其他事情了。我们也不能看不起当地人,因为这是人家的国家,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人家。他还说了一句话,让我很受启发,他说,所谓投资,就是有回报的,你想有好的回报,就要有好的投入,包括钱的投入,还要有情感的投入,这就叫互惠。大家都有好处。因为你毕竟不是来做慈善的,如果要做慈善,也要问问人家愿不愿意接受。做事情的态度非常重要。

  正因为如此,黄先生在纳米比亚有很大的影响力。我去访问一位当地著名的皮书书家时,听说我是黄先生介绍过去的,书家非常热情,夸奖黄先生是个绅士。

  这两个例子非常说明问题。

  所谓友谊,是建立在平等与真诚,相互了解与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近年來,也不乏非洲国家当地民众与中国企业发生纠纷与矛盾的现象,有的非洲国家甚至开始抵触中国公司的进入,认为抢夺了他们的资源,没有解决当地劳务问题,对他们的帮助不大,反而引起了竞争。

  按照中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态度,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应该本着这样的理念:既然是投资,发展,就应该好好与当地政府合作,深度沟通,尊重当地的风俗与习惯,好好纳税,尽可能安排当地劳力,友好对待非洲员工,避免有钱就可以对人呼来唤去的领导风格与姿态。让中国的员工多与当地百姓沟通交流,尽可能参与社区建设,带去中国的哲学与文化,还有真正的友情。而不是本着有钱为大,不可一世的态度。如果这样,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非洲人民对我们真正的由衷的尊重。

  “一带一路“的宗旨,就是希望本着互惠于世界的态度和原则,本着利益大家的目标,让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只有世界各国在理解、平等、友好、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如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祝习近平先生访问非洲之行硕果累累,顺利愉悦!更愿中非友谊长存!

  (本文来自察哈尔学会。作者系陈平,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中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