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陈华教授来我校做心理健康教育报告

10.04.2017  10:44

 

3月31日上午,一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的报告会在博学楼A1O1正式举行,本次有幸邀请到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副主任陈华教授来作为此次报告会的主讲人。

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在网络发达的今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无时不刻地获取讯息,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已是屡见不鲜,作为老师,我们所拥有的教学课时十分有限,再加上我们都是处于实践当中,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条道路上,要做出实效很是艰难,我们当是任重而道远!”陈华教授开场谈到。

理论知识传递的重要性  

  知识传递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更全面、更透彻的认识。即除了知道“是什么”,还得弄清楚“为什么”,陈华教授强调:学生不能浅尝辄止,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应用在实际当中,倘若学生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后自己心理上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的时候,不至于茫然无措,会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真正解决问题。此处陈教授讲了“强迫症”的例子:如果学生能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以后自己有强迫的倾向,便可以有针对性的缓解强迫的倾向。  

探索课程新模式  

  陈华教授谈到:“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常规,我们的手段可以是多变的,充满新奇与生机的!”小组讨论与分享、演讲、辩论、线上学习、讲座、沙龙、素质拓展等均可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课外实践、翻转课堂、Moocs课程”便是课程设置的新方向。其中,调查表明,Moocs课程并不能作为教学的主力,它只能作为资料信息库。  

趣味为引,定位课程

  “我们的课程能不能以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求来定位?因为心理学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本身就是神秘而有趣的!我们渴望更多的了解自己。”杨铭同学问道。陈华教授回应:“教学我们讲究效率和质量,如何更高效地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我想趣味性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引子·。”首先,营造课堂氛围,这门课程留给学生的应当是一份体验,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他们畅所欲言。在好奇心与趣味性的引导下不留痕迹地达到理论知识传递的效果。  

做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拓者

  葛老师提出自己心中的担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向同学们讲解某类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倘若自身也受这类·问题·困扰·,而我作为一个老师,如何坦然地面对学生?”陈教授回应:“首先我们教师也是平凡人,当自身也遇到同样问题,我们并不要·怯于去谈,相反我们要大胆的剖析自己。”陈教授把教师比作一个个实践者,因此未来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通过教师教学的亲身实践,一定能将课程改造地更为科学合理。     (文/杨玉锋   图/李锟)
 

 


 

                                                          讲解与分析心理课程


                                                                    教师做笔记


                                                                          解答疑惑
 

 

 

 

 

来源:校报记者团 审 核:曹正 编 辑: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