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焕发非遗活力 助力脱贫攻坚

13.06.2017  00:37

 

  阿坝州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助推非遗发展与脱贫攻坚互促互进、互利双赢。

  一是盘活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旅游产业。致力特色民俗旅游开发,紧扣理县蒲溪乡自然风光秀美、民俗文化丰富、饮食文化独特和黑水县羊茸·哈德美丽新村非遗资源特色鲜明的优势,积极开发民俗文化体验乡村游,全面展示民俗文化迷人魅力,引领群众致富增收。2016年,黑水县羊茸·哈德美丽新村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万元,户均增收2万余元。致力节庆品牌塑造,以茂县瓦尔俄足节、若尔盖度炯节、小金四姑娘山朝山会等节庆活动为载体,整体包装推出阿坝“端午祭”系列活动,提升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开辟农牧民增收新渠道。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51万元。

  二是提升民间表演艺术,发展文化演艺产业。广泛吸纳民间艺人,组建30余个民间艺术团、歌舞队,合理开发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等非遗资源,采取政府购买节目的方式,组织民间艺术团、歌舞队深入贫困山区开展民间艺术表演,丰富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确保其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注重特色品牌剧目打造,鼓励“景区+非遗展演”发展模式,依托九寨沟、黄龙享誉“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优势,将九寨沟、松潘本土非遗特色表演作为景区的延伸项目加以展示、推广,形成演绎集群,拓展就业渠道,在丰富阿坝州旅游体系的同时助力群众致富增收。2016年,全州歌舞演艺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实现产值3.51亿元。

  三是开发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完善非遗传习基地建设,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成立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致力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先后培训3000余人次,实现部分农村妇女“居家就业、在家致富”。成立“壤巴拉”石刻协会,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吸纳200余人进行石刻等文化产品制作,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年均收入最高达20万元。组织开展以羌绣为主的手工艺制作,通过订单形式由农户及家庭作坊进行生产,由企业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年产羌绣8000余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产值达500余万元。有声有色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唐卡、羌绣、祥巴、藏香等特色文化产品参加“2017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2017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销售额达3万余元,与浙江、上海、广东等多家经销商达成意向性购销协议金额约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