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一个警察眼中的扶贫路

18.09.2016  19:33

在学生时代,因在书本上看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让我第一次知道汶川这个地方。如果不是因为2008年的地震灾区特招警察,我也没有机会来到汶川,也可能没有机会踏上这一片4千多年前禹帝在此开辟先国的土地。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汶川县,素有“熊猫家园、羌绣之乡”之称。虽山高路险,但气候温怡。在汶川县公安局机关工作的六年时间里,也曾因开展“警民亲”、“万家进万家”、“走基层”、“群众路线”等活动,跟随当地村民走进过周围的山林。对于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生存的人们,在我的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口的亲切。我们相遇在这一片碉楼耸立的土地,共同享受着山林的馈赠,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由于山区先天的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加上2008年“5.12”地震以及地震之后的多次泥石流带来的损害,给汶川县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挑战。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汶川县区域经济发展虽呈逐年增高趋势,但又被灾后建设、隐患治理,民生保障等庞大的财政支出占去了不小的比例。汶川县是一个拥有人口10万的山区县城,其中70%是农村人口,靠着种植单一的经济果木和养殖牛羊生活,这里的山民在沿袭了千百年前的古朴和纯静之外,相对外面的农村,也显得有几分穷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 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思想随即诞生。作为粗放扶贫的对称,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汶川县委政府根据国家扶贫标准,通过精准识别,确定全县贫困村95个,贫困户633户,贫困人1571人,面对这一庞大的贫困人群,2016年汶川县政府提出“振兴产业、助民增收”的发展口号,且以奋力推进“一园”“两区”“三基地”“六大工程”建设为主要目标,意图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87元的预期。并结合省、州关于“精准扶贫”精神,制定对口帮扶“六个一”计划,即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农技员、一个包户责任人。

这一举全县之力的扶贫计划,使全县1250名公务员和近400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精准扶贫。而我工作所在的汶川县公安局,也有幸成为对口帮扶绵虒镇克约村的帮扶部门。根据县委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统筹安排,汶川县公安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现有的180名民警中,向县委组织部推荐3名民警作为扶贫帮困村的“第一书记”,32名民警作为全县贫困户的包户责任人。

                                                   

        绵虒镇克约村,距离汶川县府所在地威州镇16公里,距离大禹的出生地石紐山郀儿坪不到2公里。克约村共148户,578人,目前确定的贫困户是8户42人,种植玉米和蔬菜是全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在“5.12”大地震中,克约村民房损毁严重,地震后的克约村按照政府重建规划,从高半山搬迁到河坝集中安置,但产业用地还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因山地险峻,通车不便,村里的年青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不愿意回家种地。缺乏主要劳动力,产业发展不足,加之先后遭遇两次自然灾害,使得克约村成为汶川县因灾、因病致贫的典型。

2016年,汶川县政府自定指标脱贫11个村,四川省委省政府下达脱贫指标8个村,其中都就包括绵虒镇克约村。汶川县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除了推荐绵虒镇派出所所长张强作为克约村扶贫第一书记外,公安局8个局党委成员也分别成为克约村8个贫困户的包户责任人。克约村整村摘帽,贫困户全部脱贫,成为该局除日常警务工作外又一工作重点。面对贫困村需有“五有四好”、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且不能有辍学儿童的脱贫标准,汶川县公安局多次召开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克约村精准扶贫工作实施计划。在已经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汶川公安局与当地政府一同努力,从修通产业道路、铺设通户砖路、修建蓄水池和灌溉水池、引进种植果树、壮大集体经济等项目着手,一步一步扎实有效的开着扶贫攻坚的系列工作。

所谓“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抚智”,在长期的扶贫帮困工作中,汶川县公安局除了快速推进帮扶计划,严格落实帮扶政策外,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脱贫攻坚工作方法。针对克约村民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发展意识,思想不够开化等问题,汶川县公安局组织民警一次次深入村寨开展党课教育和法律普及。在“七五”普法过程中,公安局的法律宣讲小分队在克约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村民懂法了,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村民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做什么事有好处,也能放开手脚的发展自己的产业。把扶贫帮困与法律普及相结合,在第一时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的因素彻底消除,贫困村的案发率也在逐年减少。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的同时,也使发展道路变得有序有效。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公安改革启动之年,全国的公安工作正在向更高标准更高要求迈进。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汶川县公安局成功处置各类矛盾纠纷隐患3265起;共立各类刑事案件392件,行政案件857起,摧毁犯罪团伙24个,挡获被盗机动车244辆。作为阿坝州的南大门,成都的北沿线,汶川显公安局同时还承当着繁重的交通保畅和维护稳定工作,而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又给参与扶贫的每一个民警心中带来不小的压力。

和大多数乡镇派出所所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绵虒派出所所长张强在抓基层公安业务的同时也要抓克约村扶贫工作。今年已42岁的张强,依旧是一个不择不扣的拼命三郎。绵虒派出所目前有民警4名,今年上半年共受理刑事案件3起,行政案件11起。当然派出所的工作也不仅仅就只是受理案件和查处案件这么简单,单凭辖区人口户籍清理和“一标三实”信息采集这两项工作就够他们4人白天黑夜的连轴转了。而派出所的工作该怎么推进,克约村的发展方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是什么,这些在张强心里也都有一本明白账。为进一步壮大克约村集体经济,张强积极参与协调了克约村养牛厂建设和流转土地种植青红脆李两个项目,目前,克约村养牛场已拥有60头肉牛,除去成本,每年每头牛能有4000元的收入;已种植了200亩的青红脆李,按照一亩40棵、一棵丰产平均50斤算、一斤市价3元计算,一年村里将有100多万元收入。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却各有各的不同”,第一次看《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总是肤浅的觉得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在和张强一同去往克约村的8户贫困户家中逐一了解情况后,才体会到不幸家庭的各中辛酸。从派出所到克约村的8户贫困户最远的距离是3公里,最近的不足500米。第一次和张强去离派出所最近的贫困户张茂堂家中的时候,就被张大爷的乐观感染,张大爷已近70岁高龄,由于儿子和媳妇意外离世,只能由他独自抚养两个孙儿,生活窘迫可想而知。每次张强去张大爷家,他都会激动的说“大书记”又来了呀,感谢大书记,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早就带着两个孙儿出门要饭去了。张大爷自己育苗种植了清脆李,在张强的协调下按照每株200元的价格给予补贴,还给老人送去了养殖的两厢蜜蜂。而最让张强记挂的是坐落在克约村小坪组张永群家,当我第一次走进这一座修建在玉米地里的两间砖瓦房时,就被这触目惊心的贫困震惊了。张永群是一个精神轻度异常的中年妇女,丈夫也因患有精神病无法务工务农,在政府的帮助下,女儿今年也顺利进入绵虒中学学习,但家庭开支依旧入不敷出,平常家用都要靠亲人接济。在张强的协调帮助下,找来工人铺通了张永群入户的砖面路,还给她家里添置了冰箱,衣柜,沙发和部分床上用品,并联系电力公司接通了入户电线,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使得原来这一个家徒四壁的房屋也渐渐的有了家得样子。张强说,下步还要找人来给她粉刷墙壁。为了使张永群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张强帮着张永群收割了地里的玉米,并动员她通过种植青脆李和养猪致富。

2016年6月28日,同样是在绵虒派出所工作的副所长马兴龙也被任命到绵池镇两河村任第一书记。两河村属于河谷高山地带,居民平均居住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从派出所出发开车过去需要40分钟车程,受2013年“7.10”特大泥石流影响,两河村道路损毁严重,集体经济发展并不像克约村那么顺利。马兴龙告诉我说,他们目前正在协调通过联系明珠电力公司向贫困户提供猪仔,由贫困户负责养殖。等到生猪出栏季,电力公司再以每斤猪肉12元的价格回收,通过建立纯生态的生猪养殖和绿色蔬菜种植模式,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但前期的民意调查和撰写项目建议书也是一项繁复的工作。“7.10”泥石流以后两河村实行整体搬迁到水磨镇安置,但目前还有70%村民因要种植土地选择在春夏季在山上居住,今年汛期到来时,马兴龙几乎天天都要去两河村宣传泥石流防险避灾的知识。在不到三个月的第一书记任期里,马兴龙的办公室已经堆放了厚厚的两盒扶贫攻坚工作档案。

秋至,却异常的燥热。人们谈论着天气,也谈论着地里的收成。汶川县水磨镇是国家5A级风景区,随着旅游业发展的不断升级和阿坝师范学院搬迁到此,在带来高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繁重的警务工作。和我同年参加工作的徐洪安,如今是水磨派出所的副所长,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职务,水磨镇刘家沟村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第一书记。刘家沟村气候湿润,植被葱郁,在幅员近4千平方公里的汶川县域内,是难得的避暑休闲胜地。在和徐洪安一同去刘家沟村的路上,我开着玩笑说,你在这么好的环境工作真是让人羡慕呀,你看你皮肤都变白了。徐洪安看着我,苦着脸说:“精准扶贫工作不是儿戏,也不是游山玩水的工作,如果到时候不能如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我还有什么脸面留在水磨。”一路上,徐洪安给我介绍了刘家沟村目前的重点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地点、资金预算,争取补贴情况、完成时限、以及产业道路修建和人畜饮水工程,种养项目等信息。在走访过程中,这个三十出头的山东小伙子,用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和老百姓自在的拉着家常。从徐洪安处,我了解到,刘家沟村平均海拔1200米,全村农户171户、542人,但除去老人和小孩,现存的劳动力也不到三百人,且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据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刘家沟村精准扶贫识别对象户数共22户、76人,占全村总户数的12.4%、总人口的14%。精准扶贫对象因病(残疾)、缺资金、缺技术、缺带头人而致贫。全村虽有耕地面积611亩,但土地相对分散,贫瘠,整体地势以坡地为主。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川芎、重楼等中药材为主,种植单一,山路狭窄,通行不方便,直接影响了刘家沟产业发展。通过多地考察,徐洪安和他的帮扶团队,也总结出了“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方式,在下步工作中,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是他们新的工作方向。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帮扶部门、第一书记,都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