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阶段滞后于全国 四川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专家:盛毅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主持人:记者 杨洁
编者按:
当前,党中央根据经济运行出现的种种新特征,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经济新常态具体有哪些表现,四川经济发展阶段滞后于全国,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否与全国一样?如何科学认识四川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盛毅。
辩证认识和把握新常态特征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来说,新常态具有哪些特征?
盛毅: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了阐释。认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二是传统产业投资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三是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低水平引进正在转向高水平引进,出口为主正在转向进出口平衡;四是长期存在的供给不足,转变为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五是主要依赖劳动力数量增加和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六是产品主要靠数量扩张和价格为主的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七是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八是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九是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明显递减,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增强。
记者:中央在解读新常态时,反复提到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省委经济工作会指出,新常态不是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而是一个新的时期。对此应如何认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盛毅:如果按工业化阶段划分,中国社科院专家判断我国在近几年已经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按相关理论,我国已经进入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或者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阶段。正在由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这个阶段的变化中,有两个因素起着主导性作用。一是经过工业化中期或者经济起飞阶段的快速发展,大众化消费品已经饱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空间明显缩小;二是主要追求物质财富增长,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要求,而兼顾全面发展必须提高成本。可以说,需求出现实质变化是根本前提,增长动力转换是必要条件,增长速度下降只是外在表现。具体到我国,当然还面临着环境容量有限、前期债务过多、产能过剩严重等特殊问题困扰,使这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更多一些。为适应新阶段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改善社会事业、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等,就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四川的新常态还带有前阶段特征
记者: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发展阶段上滞后于全国,如何把握经济新常态下四川的地方差异?
盛毅:按照中国社科院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标准,四川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还需要几年才向后期转变。正因为在发展阶段上滞后于全国,其常态也会与总体特征有一些差异,更大程度上处于以新为主、新旧形态掺杂的过渡阶段。一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没有完全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比重也在上升。尤其是服务业比重较全国低10多个百分点,可提升的空间较大。二是传统投资领域还有较多空间,综合性和新产业投资也在迅速扩大。除少数城市外,一般制造业发展还不充分,需要继续扩大规模和增加门类。缩小与全国相比在城镇化进程上滞后8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需要城市建设持续保持快于全国的投资增长速度。三是生产成本虽然迅速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比较仍有一定竞争优势。四是重化工业虽然普遍过剩,但一些服务西部投资的企业还有市场空间。五是数量型增长的基础依然存在,但向技术进步要增长的压力增大。六是产品低价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质量型、差异化竞争的要求也在提升。七是许多潜在优势未被充分释放,政府还有更大的资源整合余地。八是环境承载能力虽然明显下降,但相对于东部而言还有一定容量。
记者:就此看来,四川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拓展。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盛毅:确实如此。应该看到,四川由于在灾后重建期间政府各类平台融资任务重,债务总量和负债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面临的风险相对更大;区域差距很大,尤其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传统产业占主导,转型困难,很难在短期适应新常态;部分企业受灾后重建期间形成的短期需求刺激,出现了盲目投资扩张的现象,也导致了更多的债务风险。随着经济增速下调、房地产的“去泡沫”和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的“去杠杆”,各类隐性风险会逐步显性化,给政府和企业带来的压力会有所增大。此外,新旧的过渡状态虽然让传统领域还有生存空间,但面临的两难选择问题增多,把握难度较大,如稳增长与调结构、稳增长与促改革、稳增长与保环境。正因为传统产业、传统手段还在起作用,我们极容易对其形成某种依赖,影响我们努力适应新常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川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记者:近期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已经指出要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培育发现新的增长点。主动适应新常态,保证今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完成,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
盛毅:省委经济工作会确定了八大任务,其中,挖掘需求优化产业是主攻方向,城镇建设和多极支撑是重点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关键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目的,灾后恢复重建是阶段任务。当然,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为全面进入新常态做好准备,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大的调整。一是优化全省产业布局,促进新旧产业同步发展。我省区域性中心城市以下的区域,整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低中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但要布局合理,能够充分与当地要素优势很好结合,形成集聚效应,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升级换代。同时,成都经济区的许多城市和市州的部分中心城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甚至正在向后期过渡,应当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发展的方案。
二是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拓展投资空间。我省一方面要在主动对接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成渝经济区规划等的基础上,重点抓国务院批复的天府新区和绵阳科技城,以及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抓制造业、物流业和城市的智能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对城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层次进行分析。看哪些领域还有投资空间,看哪个层级比较薄弱,可以进一步推动其扩大投资。
三是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培育新动力。目前,虽然我省的产品和服务直接走向国际市场潜力还非常大,但短期要想在基数不大的情况下指望其能作出多大贡献,是不现实的,何况近三年外贸增速累积下降近15个百分点,短期内难有大的提升。而国内市场近几年可拓展的空间很大,促进企业在更大力度上开拓国内市场,引进更多产品覆盖全国市场的企业,应当成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
四是通过科技和体制创新释放红利。只有更好地发挥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先进技术的作用,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有效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必须加大体制创新的步伐,深化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成果转化、人才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强化创新的动力,深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扩大企业筹集资金的来源。此外,借助互联网功能推进全社会协同创新,设立创客中心和创业园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其中,通过PPP、BOT等方式解决资金缺口等,都需要加大改革力度。